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行为问题自古就借助于其他教育问题,以经验的形式存在于教学研究之中,但一直未在独立领域得到专门的研究。直到20世纪中期,随着教育教学改革进程的推进,研究者逐渐将视线聚焦在课堂上,课堂教学行为现象才渐渐从其他教学问题中浮现出来,成为研究者和实践者关注的问题。我国教学行为研究主要集中于教师行为的有效性、教师行为的结构、新课程中的教师行为和师生关系等问题上。随着教学行为研究的深入,课堂教学行为偏差也渐渐成为人们研究的重要内容。教学是伦理的精神园地,是伦理最典型的事业。教学应当是神圣的,但未必都神圣,教学应当是“为人”活动,但未必真正的为人。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出现了偏差,存在种种违反教育教学规律、有悖于教师伦理道德、有碍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课堂教学行为,教学的道德意义和价值失落了。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尊重的缺失、教学公正的缺失和教学教育性的缺失。课堂教学行为偏差的危害是长期的和巨大的,它容易影响教学功能的正常发挥,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不利于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由于课堂教学行为的主观性和复杂性,对它的矫正和调适需要学校内外共同的努力,尤其是教师更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提高自身整体素质,不断学习与反思来优化教学行为,使课堂教学充满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更加民主和谐。行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在导言中提出问题研究的背景、理论基础、写作思路和方法,为论文的写作做了铺垫。第二部分,对课堂教学行为偏差进行概述,对课堂教学行为偏差的定义判定、特点及影响三个方面进行了总体论述,形成对课堂教学行为偏差的整体认识。第三部分,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现实扫描,对三种较为常见的课堂教学行为偏差即对学生尊重的缺失、教学公正的缺失、教学教育性的缺失进行描述,并结合案例更生动、直接的展现课堂教学行为偏差。第四部分,对影响课堂教学行为偏差的因素进行分析,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念的偏差、教师职业角色意识的淡化、教学伦理精神的缺失是造成课堂教学行为偏差的重要原因。第五部分,对课堂教学行为偏差的调适与矫正提出对策,认为要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就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课堂教学观念,优化教师职业支持体系,积极推进教学伦理的建设与完善。完美的课堂教学行为是不存在的,只是我们对教学理想的一个追求。但是,追寻理想的过程远比结果更重要,需要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发现自我、改善自我的意识,不断的优化自己的行为,这才是教学行为研究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