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普及与落实,教育公平逐渐成为促进教育发展的基本保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以一个专题的形式明确规定了: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的战略思路、阶段性目标及重大举措。在宏观领域,我国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加大政府投入、推动基础教育建设等途径,已经基本上在制度层面制定了一整套的教育公平措施,也大大改善了教育的区域、民族和阶层差异。而教育公平理念不仅应当在制度层面得到落实还必须贯彻到社会最底层,其中课堂是实现教育公平最微观的场所。在课堂教学领域,教育的差异化与不公平依旧严重存在。纵观当前的教育现状,由于教师缺乏社会性别意识和性别平等观念、学生受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课堂教学领域尤其是师生互动中存在显性或隐性的性别偏斜的问题。笔者借鉴女性主义教育学和社会性别理论,运用课堂研究方法反思课堂互动和师生关系,欲揭示教育公平问题的微观领域——课堂中的性别问题。本研究以山东省某小学为个案,通过对五个年级不同班级的随堂听课记录和对部分师生的交流访谈,发现在课堂教学互动模式、互动内容、教师反馈和评价等方面存在性别差异,同时男女学生在课堂参与过程中的表现方式和行为也不尽相同。教师作为学生社会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他人之一,影响着学生的性别社会化和性别角色塑造,课堂互动中的差异以及教师态度的不同将会为男女学生性格养成和行为塑造带来不同的影响。同时,本研究在以往有关性别平等研究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课堂师生互动的性别差异产生的社会、制度与个人层面的原因,以及对男女学生的社会化发展和教育平等化的种种影响,最后具体从学校制度和教师队伍的建设以及性别平等课程的开设等方面对性别平等课堂的建构做出有益的探讨与建议,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双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