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通过观察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与硬膜外阻滞在全麻下开胸单肺通气手术中围术期的镇痛效果、血流动力学状态和对肺部氧合、肺内分流及并发症的影响,探讨胸椎旁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选择择期行单侧开胸手术的肺癌患者80例(ASA Ⅰ~Ⅱ级)随机均分为两组:胸椎旁阻滞组(PVB组)和硬膜外阻滞组(CEA组)两组患者均复合全身麻醉。患者入室后常规开放中心静脉通路,吸氧,有创动脉压监测,心电和脉搏氧饱和度监护,开放深静脉后给予咪唑安定0.03mg/kg缓慢静推,10min后两组患者分别进行超声引导胸椎旁阻滞(PVB组)和硬膜外阻滞(CEA组),区域阻滞完成30min后进行全麻诱导,术后分别采用连续胸椎旁阻滞镇痛和连续硬膜外阻滞镇痛。记录两组患者区域阻滞麻醉的起效时间、最大感觉阻滞平面;观察两组患者阻滞前T0、阻滞后15分钟T1、麻醉诱导前T2、侧卧位双肺通气5分钟T3,单肺通气15分钟T4、单肺通气30分钟T5、单肺通气45分钟T6各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并测定动脉及混合静脉血血气,计算肺内分流率(QS/QT);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全身麻醉药丙泊酚和阿片类镇痛药物的总消耗量以及术中血管活性药的用量;记录两组患者麻醉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小时、24小时动脉血氧和二氧化碳的变化以及术后6h、12h、24h及48h安静状态和咳嗽时的VAS评分;记录两组患者术后1周内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1)两组患者年龄,身高,体重等一般情况和ASA分级无显著差异(P>0.05)(2)区域阻滞的效果:PVB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均成功完成胸椎旁阻滞,起效时间(17.8+4.3)s,最大阻滞平面为(5.4士1.1)个节段。CEA组患者硬膜外阻滞起效时间(48.6+6.1)s,最大阻滞平面为(6.7±0.9)个节段,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PVB组麻醉起效时间快。(3)麻醉镇痛效果:两组患者术中丙泊酚和阿片类镇痛药物用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麻醉镇痛效果相当。PVB组患者麻醉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均较CEA组短(P<0.05)。术后12h、24h、48h咳嗽时VAS评分PVB组低于CEA组(P<0.05)。(4)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CEA组患者MAP和HR在T1、T2时较TO下降明显,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PVB组患者麻黄素和阿托品消耗量明显低于CEA组(P<0.05)(5)对呼吸系统的影响:两组患者肺内分流从T3时开始升高,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小时和24小时动脉血氧分压PVB组高于CEA组(P<0.05);术后一周内肺部并发症发生率PVB组低于CEA组(P<0.05)研究结论: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成功率高,与硬膜外阻滞相比其麻醉起效更快速、镇痛效果与硬膜外相当,麻醉复苏和拔管更早,术中血流动力学更平稳,对肺内分流影响与硬膜外阻滞无差异,术后氧合较硬膜外阻滞佳,术后肺部并发症少,是一种较好的胸科手术麻醉和镇痛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