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了解近16年中国儿童青少年高血压患病率,得到高血压流行情况及特征;分析异常出生体重与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的关联,探索BMI值在两者之间起到作用,为早期干预高血压相关危险因素、阻断病因链、降低儿童青少年高血压患病率提供依据,为高血压的防治工作提供帮助。方法(1)系统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2000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发表的有关中国儿童青少年高血压患病情况的文献,采用R 3.2.2软件对样本发生原始率及转换率进行正态性检验,选择符合正态分布的率值进行合并。(2)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集2016年12月31日以前与本次研究相关的文献,采用SPSS13.0软件将原始数据转换成统计量比值比OR值再录入Stata12.0软件,均值及标准差则直接将原始数据录入。利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Q检验和I~2统计量进行异质性检验,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探讨异质性来源,Begg秩相关法和Egger回归法定量识别发表偏倚。结果(1)纳入48篇文献,随机效应模型显示中国儿童青少年高血压患病率为6.47%(95%CI 5.41,7.73)。青春期前及青春期的高血压患病率男性均高于女性(青春期前6.75%vs 5.87%,青春期9.25%vs 7.61%),青春期女性高血压患病率增长速度较男性慢;北方省份(7.91%)高于南方省份(5.31%);东、中、西部省份高血压患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6.58%)、中部(5.99%)、西部(5.97%);城市(8.70%)高于乡村(7.60%);总体患病率年度变化呈下降趋势(8.06%vs 5.10%),近五年有所反弹(6.89%)。(2)共纳入34篇出生体重与儿童青少年血压相关性研究的文献。得到:低出生体重组发生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的风险是出生体重大于等于2500g组的1.20倍(OR=1.20,95%CI 1.09,1.33);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一定程度增高,SBP(SMD=0.60;95%CI 0.36,0.85;)DBP(SMD=0.28;95%CI0.10,0.46)。高出生体重组发生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的风险是出生体重小于4000g组的1.03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03;95%CI0.89,1.18);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一定程度增高,SBP(SMD=0.11;95%CI 0.07,0.15)DBP(SMD=0.12;95%CI 0.07,0.17)。(3)共纳入59篇超重肥胖与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相关性研究的文献。得到:BMI偏高组与正常组相比较,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的患病风险更高(OR=3.919;95%CI 3.352,4.583);超重组患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的风险是正常组的2.6倍(OR=2.556;95%CI 2.264,2.885);肥胖组患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的风险是正常组的5.6倍(OR=5.620;95%CI4.739,6.664)。(4)共纳入33篇出生体重与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相关性研究的文献。得到:低出生体重暴露组发生超重肥胖的危险性是未暴露组的0.65倍(OR=0.65;95%CI 0.59,0.71)。高出生体重暴露组发生超重肥胖的危险性是未暴露组的1.81倍(OR=1.81;95%CI1.62,2.03)。结论(1)根据本次研究结果,中国儿童青少年高血压患病率水平较成人低,但仍处于不容忽视的较高水平,还须继续通过加强健康教育、制定合理膳食、运动计划等多方面进行干预。(2)异常出生体重对儿童青少年期血压值有一定的影响,低出生体重甚至可能导致儿童青少年高血压患病。高出生体重所产生的影响远小于低出生体重,未达到导致高血压患病的程度。(3)超重和肥胖是儿童青少年高血压患病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的患病风险随BMI值的增高而增高。(4)高出生体重是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危险因素;低出生体重是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保护因素。(5)出生体重通过BMI值对儿童青少年期血压产生影响,但影响较小。出生体重作为宫内早期营养与发育的评价指标,不正常出生体重更多反应了胎儿适应性调节后的结构和功能性改变,引起肾功能不佳或是小血管异常,增加罹患的高血压风险。本次研究为儿童青少年异常出生体重、超重肥胖、血压升高三者的因果链研究提供了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