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5年8月9日凌晨,苏联军队攻入东北地区,短短数周占领了东北全境。日本投降前夕,国民政府一方面派员与苏俄谈判、交涉;另一方面筹划接收东北地区。9月底,国民政府任命曾担任中央银行副总裁的张嘉璈为东北行营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负责东北地区的经济接收与金融政策规划。其经过反复思量,向多方征询意见后,决意发行东北九省流通券,规定于东北九省境内,一切税赋、资金往来、商业贸易都以流通券为交易单位,法币不许流通于东北地区;流通券也不准在东北以外的地区使用,形成区域性的货币。此与战后国民政府接收华中、华北地区的方式截然不同。本文旨在探讨,流通券作为国民政府战后接收与金融复原的区域性货币措施,其成因、发行过程、作用及对东北局势的影响为何?由于东北地区脱离国民政府掌握达十四年之久,在日本人扶植“满洲国”与长年经营产业的发展下,与关内地区的经济状态已有不同。再加上国民政府进行废两改元、发行法币等币制改革时,东北地区已由“满洲国”中央银行发行钞券,进行币制统一;东北地区已然被分割,纳入日本掌握的经济圈。因此,战后国民政府如何接收经济状态、币制都与关内迥异的东北地区,将东北与饱受战争损害的关内地区进行连结整合,非常复杂且具挑战性。所以流通券作为一项区域性、过渡性的货币措施,有其政治、经济目的,其背后亦包含主政者对东北经济产业发展的期待。本文基于上述思考脉络,进行章节编排。除了绪论与结论,共分三章。第一章主要简介近代东北地区货币流通概况,“满洲国”统一东北币制的过程,以及抗战末期伪满券的增发状态。第二章叙述国民政府接收东北时的货币现状、流通券发行的决策、时人对于流通券的评议、收兑旧有货币的过程以及发行时面临的内外困境、民主政府与国民政府的货币竞争。第三章分析内战的重启以及局势恶化对东北国民政府控制区域造成的影响,国民政府以印发流通券的方式支付庞大的军政费用,促使恶性通货膨胀的产生,同时又因为汇兑制度的限制使得民众发出废除流通券的呼声。结论将总结全文,提出对流通券政策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