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韩国作家朴婉绪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蓝本写就的,其行文风格流畅自然,充满人文主义情怀。作为在日本殖民统治和韩国战争的历史大背景下成长的人,朴婉绪把自身和同胞们所经历的艰难困苦化为一种无形的内在心灵力量抒发在文本之中,试图通过文学书写来治愈个人和民族的伤痛。《那么多的酸模都被谁吃了》、《那座山真的在那里吗》、《那个男孩的家》被称为朴婉绪自传小说三部曲,作为首部的自传小说——《那么多的酸模都被谁吃了》更显得十分重要。在以往的朴婉绪小说研究中,鲜有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进行探讨分析的。本文的第二章着重对“新历史主义”理论和《那么多的酸模都被谁吃了》的写作背景进行了梳理和介绍。上世纪八十年代新历史主义理论家蒙特罗斯提出了“历史的文本性”和“文本的历史性”,革新了人们之前对“历史与文本”的认识。新历史主义者们把目光聚焦在身处于大历史环境中的小人物、小事件,关注普通人生活中的逸闻趣事的“逸闻主义”——重视人们日常琐碎的小历史,从民众的视角看待历史,由此带来对传统历史叙述的推翻、颠覆和瓦解,展现出不同于传统“旧”历史主义的“新”的倾向。小说以第一人称主人公“我”为叙述主体,从个人视角描绘了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和韩国战争时期广阔恢宏的历史面貌。本文的第三章着眼于《那么多的酸模都被谁吃了》中体现的“历史和文本”的关系。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韩国社会尽管贫穷落后,但从叙述者个人视角回顾的小时候“擦鼻涕逸事”、“染料逸事”等琐碎事件却是一种饶有趣味的人类文化史。解放之际时局混乱,小说中叙述者刻画了乱世之中不同于战争面貌的百姓的生活万象,比如“创氏改名”等事件,反映了传统社会能量的流通与意识形态的对立给百姓的个体命运带来的影响。这些都是叙述者经过记忆的重新整合对文本进行的描摹、刻画、铺排、增删、削刻等等,通过这一系列文本操作,重构了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和解放时期历史的另一侧面。第四章引入新历史主义的重要概念——“逸闻主义”进行更为详尽的文本分析,逸闻趣事大多都是平民百姓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事,体现了对传统“大历史”的对立、反抗的功能,其“触摸真实”和“反历史”的特点具有重要的诗学价值。比如小说中对人们“生活用水”的“厚描”使民众微不足道的、小写的、复数的历史的“真实性”得以呈现出来,以及描写韩国战争期间的战争给小人物的家庭、生活、心理等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对之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反传统大历史”的刻画都击破了传统历史的统一性、连续性,体现了新历史主义关注人类文化生活的特点,彰显了无尽的文学魅力。在《那么多的酸模都被谁吃了》中,作家把呈片段式的、有趣的回忆用文学语言饱含深情地描述出来,这些庞杂的个人生活碎片看似与宏大的历史大相径庭,然而,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来看,正是这些反映了韩国作家朴婉绪对这段历史进行书写的决心和重构的强烈的使命感,这对于深入挖掘《那么多的酸模都被谁吃了》的文学价值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