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我国1999年成立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来,我国不断加大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尤其是银行进行重组和股份制改造后,不良资产的处置工作取得显著的成效。根据银监会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呈现出“双降”的趋势,但是仔细研究我国资产的组成情况就会发现:目前向好的趋势背后隐藏着大相径庭的事实,即不良贷款余额的下降实际上是以对不良贷款实行巨额政策性剥离为基础的,若剔除该部分因素的影响,不良贷款余额实际上是上升的,而不良贷款率的下降实际是分母资产总规模扩大后而稀释的结果。因此,不良资产问题仍然是阻碍我国经济正常发展的因素,而不良资产处置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关于不良资产的处置问题,国内外学者已经展开了较为充分的研究,但大部分集中于定性方面,定量研究方面则只在定价问题上进行了探讨,而有关处置时机的问题的研究较少,仅日本学者Naohiko Baba以不良资产处置收入为自变量作出了初步的探讨,不具有实际意义和操作性,因此迫切需要我们对这一问题作出更深入的讨论。本文在介绍了实物期权和不良资产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接着描述了目前我国不良资产及其处置的现状,突出不良资产问题的严重性以及现有的处置方式和措施未能真正解决不良资产的问题;其次,对影响不良资产处置决策的因素从四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并以其中的不良资产回收率为自变量,假设其变动服从几何布朗运动规律,并以处置价值为目标函数建立了基本模型,然后利用随机微分方程的解法和金融产品定价中常用定理及条件推导出了不良资产定价和最佳决策时机函数;再次,在基本模型的基础上,对自变量回收率的期望以及波动情况进行了分类讨论,得出了实践中各种不良资产的最佳处置时机;最后,针对上述模型结果,为确保不良资产在最佳处置时机能够真正得到执行,从宏观环境、微观处置、技术层面以及金融创新等角度提出了优化途径。本文的研究成果为不良资产最优处置时机问题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