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的农学报刊与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倡导

来源 :天津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tianwang7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考察了清末民初农学报刊的创办、发展、传播的基本状况,并通过对其刊物特色及其影响的分析,试图探求农学报刊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系。本文首先介绍了农学报刊创办的背景及其过程。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向西方敞开了大门,现代西方思想文化开始涌入中国,形成了一种西学东渐的局面,其中,现代报刊作为一种新式传播媒介,逐渐进入到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农业是中国的立国之本,在清末民初的兴农思潮中,学习西方现代农业知识,发展现代农业成为一种社会潮流,在这种背景下,农学报刊的创办也就应运而生了。本文的第二部分介绍了农学报刊的特色及对现代传播业的贡献。本文选择了两种极具代表性的农学报刊——《北直农话报》和《农学报》,对农学报刊的特点进行了分析,肯定了它们存在的积极意义。此后本文阐述了农学刊物对现代传播业的贡献,指出其在开风气、开民智、通信息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本文的第三部分论述了农学报刊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清末民初的农学报刊,传播了西方现代的农学知识和教育思想,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同时也为各级政府的农业政策提供了借鉴和指导,农学报刊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为农学报刊的发展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同时,农学报刊的创办与发展,改变了我国几千年来的信息交流方式,传播了现代农业知识,促进了新型传播媒体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其他文献
文章阐述了童装图案与趣味性设计的概念,结合设计实践总结出童装趣味图案的设计原则,通过对趣味设计方法的研究,为童装图案的创新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自20世纪40年代学术界首提“巴蜀文化”这一概念以来,有关巴蜀文化的研究日益为人们所重视,成为新的热点。巴蜀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巴蜀文化是指先秦巴蜀文化或考古
北洋三大派系中,皖系最先兴盛,亦最早衰败,作为段琪瑞的心腹军师,皖系的核心人物徐树铮,是一个傲慢自大、机智谲诈的人,他善于在尔虞我诈、生死相博的尖锐斗争中,煽风点火、
“五权宪法”乃孙中山先生的独创,“权能分治”、“五权分立”乃其基本要求。以孙中山的合法继承人为标榜的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为遵照孙中山的遗愿,1931年正式设立了监察院,
对羟基苯甲酸乙酯(EPhb)对酵母和霉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是一种低毒防腐剂。我国允许用于酱油等食品中,并规定其最大使用量为0.25g/kg。国外测定EPhb的方法很多,除液相色谱法
我国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已经开启大幕,新电改有序向社会资本放开配售电业务,新的市场主体将逐步蚕食三水供电局原有业务。另外,佛山三水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太阳能生产制造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