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精怪是人们思想和文化观念的产物,是一种超自然现象的存在,它一般依附在人的身上,大致分为动物类精怪、植物类精怪和非生物类精怪。学界对于精怪形象的研究大多从单一的精怪本体出发,阐述其演变过程。抑或是从文本角度对其进行梳理、辑佚。因此,本文以唐前志怪小说中的精怪形象为研究对象,系统阐释唐前志怪小说精怪形象的特点、流变、形成原因及其对后世文化的影响。唐前志怪小说中的精怪形象特征主要体现在“人形化”上,是神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怪是人们思想和文化观念的产物,是一种超自然现象的存在,它一般依附在人的身上,大致分为动物类精怪、植物类精怪和非生物类精怪。学界对于精怪形象的研究大多从单一的精怪本体出发,阐述其演变过程。抑或是从文本角度对其进行梳理、辑佚。因此,本文以唐前志怪小说中的精怪形象为研究对象,系统阐释唐前志怪小说精怪形象的特点、流变、形成原因及其对后世文化的影响。唐前志怪小说中的精怪形象特征主要体现在“人形化”上,是神秘与禁忌的代表,亦善亦恶,恶善兼有。精怪形象主要分为三类,动物类、植物类和非生物类。唐前志怪小说各类精怪形象的演变过程,从先秦时期开始,带有精怪遗形的动物神灵和充斥神秘力量的植物形象就已经产生,为后世精怪形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两汉是精怪形象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精怪形象最显著的特征表现为精怪的人形化;魏晋以来,精怪形象的塑造到达第一个高峰,主要表现为人造器物类精怪形象的出现。同时,精怪形象在思维意识和外貌形态上基本和人无异,是精怪形象人性化的发端。唐前志怪小说精怪形象产生原因主要有三点,其一,时代背景影响。战事频发,社会动荡给人造成心理阴影,急需精神安慰。阴阳五行学说的兴盛增加了精怪形象的神秘感,谈玄说怪之风的兴起,促使文人大量收集精怪故事,增加了精怪形象素材;其二,民间信仰影响。原始的动植物崇拜、自然物崇拜、图腾崇拜、巫术仪式等为精怪形象的形成提供了信仰载体;其三,宗教介入。道教变形法术使得精怪形象有了变形化生的法力。佛教文化的传入,精怪形象开始追求众生平等,信奉因果报应。唐前志怪小说精怪形象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为后世文学中的精怪形象种类上的增加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精怪形象的立体化呈现提供了充足养分,同时也促进了民间艺术的发展;二是精怪形象既受到了民间信仰影响,又反哺着民间信仰体系。对民间信仰的传承和信仰功能的发挥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三是精怪形象对民俗文化的影响。不论是生产生活民俗如农业生产、饮食文化、民族服饰、民居建筑,还是岁时节日中的各种习俗,都有精怪形象的身影。
其他文献
利他行为是个体自愿帮助别人而不求回报的一种行为,一直以来都颇受研究者关注。初中生尚未形成稳定的人生价值观,他们的认知、行为可能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学校是初中生成长的主要场所,学校道德氛围对学生利他行为可能有影响,但目前关于学校道德氛围对初中生利他行为的研究比较少。学校道德氛围只是潜在的道德环境,个体要将自身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变成现实,还需要个体进行自我调节。道德提升感是指人们看到美德行为时产生
国内关于苏珊·桑塔格的研究已逾三十载,多集中在反对阐释理论、坎普美学、小说创作研究及范围更广的文化研究层面,研究成果几乎篇篇论及副文本却又没有给予其足够的重视。故而有必要专门从副文本的角度研究苏珊·桑塔格的中译本。然而副文本自提出之日起,便长期作为正文本的附庸而存在。国外的副文本理论虽处于“欠翻译”的状态,但理论本身经历诸多变迁,已将触角延伸至网络时代的副文本之中。中国化的副文本理论主要包含两个方
在畜牧养殖过程中做好动物疫病防控非常关键,可以阻断动物疫病的传播,降低养殖户的经济损失。因此,需要发挥基层兽医的专业优势,提高兽医诊疗管理水平,以减少动物疫病的传播。目前我国的兽医诊疗技术水平已得到明显提升,包括使用的器械和仪器,并且引入了效果更好的医疗药品,但是仍要构建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以确保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贯彻落实。本文分析了兽医诊疗管理现状与对动物疫病传播的影响,同时提出有效的策略,供参考
安大簡是最新出土的一批文獻,全稱是“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于二〇一五年入藏安徽大學,二〇一九年九月在中西書局出版《安徽大學藏戰國楚簡》(一),由黃徳寬、徐在國主編,它的主要內容是《詩經》國風部分。安大簡《詩經》的出土讓我們看到了許多不同於傳世本的字形,這些屬於特定時代的罕見字形十分寶貴,對於文字學的研究和《詩經》的文本探源都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本文採用二重證據法和對比分析法,將安大簡《詩經》與傳世
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更加广泛地渗入人们日常生活,它模糊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之间的边界,具有传播迅速、交互性高、信息量大、赋权受众等特征。新媒体的发展拉开了微时代的序幕,微电影、微视频等新媒体艺术形式走入大众视野,顺应大众的碎片化观影习惯。纪录片这一经典的荧屏影像形式,为适应观众快节奏、快餐式观赏需求,表现形式由纪录片向微纪录片转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在中国昆曲成功申遗后出现在大众认知中
课堂评价是教学系统的重要构成因素,对于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然而,我国小学语文课堂评价中仍然存在着课堂评价取向单一化、课堂评价内容简单化、课堂评价过程机械化等问题。因此,本文尝试深入分析小学语文课堂评价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而从社会、学校以及教师三个层面提出建议,以期帮助小学语文课堂评价走出困境,发挥其真正的价值。
2019年12月,我国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公共卫生事件,疫情防控传播与教育面临巨大考验,而灾难题材电影作为电影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类型电影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此,用灾难题材电影唤起公众环保忧患危机意识,关注灾难后心理抚慰修复,以此消解灾后歧视与误解,是时代所需。同时,电影制片国家常拥有对电影的话语权和最终解释权,体现本国电影鲜明的制作立场,面对新冠时期国外媒体对中国的不实言论,灾难题材电影可以作为国
语文课程承载着语言文字的积累与运用、思维品质的提升、审美情趣的培养等多重育人任务,其落实需要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做保障。当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存在评价内容不全面、评价标准不系统、评价过程和评价主体不够多元等问题,导致学生语文能力缺失、没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缺乏生命活力。通过设计多维度学生评价试题、确定学生个性化评价标准体系、实施过程性和多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能让
近年来,在国潮风火爆的背景下,苏绣服饰文创的热度水涨船高。同时在政策和经济的鼓励下,一批特色苏绣服饰应运而生。然而,受传统、非文化遗产等刻板印象的影响,国内大部分苏绣产品(尤其是苏绣服饰)缺乏自主品牌意识,现代化发展面临严重的传播断层问题。此外,国外潮牌在中国服装市场大行其道的同时,时常发生辱华行为。随着2021年3月“新疆棉”事件的升温,国民支持国潮品牌的热情也达到了空前。民族自主服饰品牌应顺时
我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国家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既是贯彻执行国家政策的要求,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必然选择。为创新民族团结工作,国家民委提出了民族团结“六进”原则,即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寺庙。本文则是充分发挥学校在民族团结教育里的宣传与加强作用,探讨学校通过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来进行民族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