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农”问题是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我国“三农”工作重心是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实施“数商兴农”工程。当前,中国农业生产经营中,要素投入质量不高、配置效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生产成本提高及对传统要素投入依赖性强等问题突出,引发农业生产经营的比较利益下降、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等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会在短期内影响农业总产出,长期内会影响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理论和实践证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途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有力抓手,近年来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本文以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作为研究主题,首先,厘清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并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分解,具体分析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影响技术进步及技术效率的异质性作用;其次,分析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并利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和分析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通过分析整体发展状况和区域差异初步判断两者的发展情况;最后,利用工具变量法分别实证检验国家整体层面、四大经济区域和三大粮食产区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差异,探寻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的根源。结果表明,第一,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其中,发展水平最高的是粮食主销区和东部地区,但东北地区水平最低并呈现下降的趋势。第二,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同时也呈现显著的区域差异。其中,东部地区和粮食主销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幅度比较大。第三,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促进作用,并且主要是通过推动技术进步而达到促进效果,但是它对技术效率产生负向作用,进而削弱了其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所产生的推动效果。第四,不同地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路径也不尽相同。在东部地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技术进步的提升是该区域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决定性因素。而在中部地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技术效率产生了负向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技术进步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粮食主产区与粮食主销区这两个区域中,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都通过较高的技术进步水平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但是促进效果也同样受到了负向技术效率的削弱。根据以上实证检验结果提出促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对策建议:第一,明确产业定位,重视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第二,因地制宜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精准施策;第三,推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第四,加强农业生产性服务的技术支持,优化资源配置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