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心理控制、道德推脱与儿童网络偏差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zhangx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从湖北省某小学分三次进行问卷调查,旨在编制《儿童网络偏差行为量表》,以及探讨父母心理控制、道德推脱以及儿童网络偏差行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运用描述统计分析、项目分析、相关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信度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以及中介效应分析、调节效应分析等方法,具体的研究结论如下:  (1)自编的《儿童网络偏差行为量表》共17个项目,分为网络作弊、违反使用限制、攻击与造谣3个维度,其信效度属于可接受范围,可以作为科学研究使用。  (2)经描述统计分析,儿童父母心理控制的收回关爱维度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儿童道德推脱的委婉标签维度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责任转移维度具有显著的年级差异;儿童网络偏差行为的攻击与造谣维度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相关分析表明,父母心理控制与儿童网络偏差行为之间显著正相关;父母心理控制与儿童网络偏差行为呈显著的正相关;道德推脱与儿童网络偏差行为呈显著的正相关。  (3)中介效应的结构方程模型表明,父母心理控制不仅对儿童网络偏差行为有着显著的直接效应,而且还通过道德推脱间接地影响儿童网络偏差行为,道德推脱起着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30.8%。  (4)道德推脱的调节机制结果表明,其在父母心理控制和儿童网络偏差行为之间起到了特质性的调节作用,具体来讲,在高道德推脱水平下,父母心理控制对儿童网络偏差行为预测作用显著;在低道德推脱水平下,父母心理控制对儿童网络偏差行为预测作用不显著。
其他文献
隐喻研究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时期,至今己有两千多年历史。亚里士多德将隐喻视为一种用于诗歌等文学作品的修辞表达。1980年Lakoff和Johnson发表《我们赖以生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