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曹组善作滑稽谐謔词,声名显赫。但其儿子曹勋在文学创作道路上却与父亲分道扬镳,追求雅正鄙弃艳俗。曹勋的诗文很多,但仅仅靠其儿子收集以家藏的形式得以保存至今,鲜为外人知,因而其诗文几乎在文学史上被淹没。钱钟书先生认为曹勋的诗作整体水平并不高,个性特色也不够突出,但他却又敏锐地发现曹勋诗歌的价值所在,即几首他在绍兴十一年至十二年出使金国的诗。“金人给整个宋朝的奇耻大辱以及给各个宋人的深创钜痛,这些使者都记得牢牢的,伤痕还没有收口,这些使者一路上分明认得是老家里,现在自己倒变成外客,分明认得是一家人,眼睁睁看他们到异族手里讨生活。这种惭愤哀痛交挽在一起的情绪产生了一种新的诗境,而曹勋是第一个把它写出来的人,比他出使早十年的洪皓的《鄱阳集》里就还没有这一类的诗。”1曹勋本着忧国忧民的意识,关心民生疾苦,并成为将南渡遗民的血泪写入诗中的第一人,而他的讽谏教化意识在其古乐府诗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本论文将对曹勋的乐府诗结合其思想与文学观念进行纵深探讨,分四章论述之。第一章介绍曹勋的生平及其政治生涯与思想。曹勋在政治上极力主张推行仁政,恪守忠孝,在不同形势下他对“主战”与“主和”的政治态度有所转变。他在靖康之变时是主战的;南宋以弱势偏安并迎来中兴时,曹勋的政治态度则变为主和。后者体现了他以民为本的原则,表现了他对人民的仁义。第二章剖析了曹勋的文学思想。他在文学创作上倾向于儒家传统的诗学观,注重诗歌的教化与讽谏的政治功能。他为文为诗讲究有所讽谏,作词追求雅正。他大力创作乐府诗歌,目的性很明确,就是履践他的雅正的诗学观。这一章着重分析了曹勋创作乐府诗歌的动机。曹勋大力创作乐府诗歌,不仅是受北宋中后期创作乐府诗热潮的影响,还因为南宋偏安一隅,刚刚结束靖康纷乱的局面,迎来中兴的曙光,而动乱之后的时代需要乐府诗歌对社会有所讽谏,传达民生的疾苦,歌颂清明的政治。同时曹勋还看中了乐府诗歌作为一种文体,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批判性,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这样更能明确地表达他仁政爱民的政治主张,体现其崇儒复古、教化讽谏的诗学观。第三章是紧承第二章而来的,对曹勋创作的乐府诗歌作具体的文本内容的解读。曹勋的乐府诗题材较为丰富,笔者根据其具体的创作内容,分为颂德、征戍、游侠、怨思、人生、抒怀、咏物、风情八类,并对其作了内容上的概述。本文从中选择了征戍类加以详细分析。这类诗歌充分体现了曹勋仁政爱民的思想,同时还能契合时代背景折射出北宋遗民的心理,从而反映出其乐府诗较强的现实性与批判性功能。第四章则是对曹勋的乐府诗之艺术特点的赏析。他的乐府诗主要有三个艺术特点:采用诗序;语言古朴质实;比兴用典浅显直接。这些特点不仅反映出整个宋代追求复古、平淡的文风特点,还更有助于准确直接地表达曹勋创作乐府诗的主旨所在——强调忠孝,有所讽谏有补于世。这些艺术特点直承汉乐府的特质,是对汉乐府的追摹与回归。在结论中,笔者提出了有关曹勋乐府诗歌的两点价值。一是较之宋代拟作乐府诗歌的其他诗人而言,曹勋强调了社会人生问题,较实在地继承了汉乐府的精神;二是较之明代杨维桢以复古为旗帜创作乐府诗歌而言,曹勋更早具有乐府诗复古的先觉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