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胃区域淋巴结磁共振扩散成像的b值优化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胃区域淋巴结不同b值强度的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胃区域淋巴结显示效果进行比较,选出适用于胃癌N分期评估的最佳b值,并比较不同b值条件下测量者间的一致性。方法:选择20-65岁健康志愿者20例。采用GE Signa HDe 1.5T超导核磁共振扫描仪,应用体部8通道相控阵表面线圈,行常规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平扫及DWI扫描。DWI采用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平面成像序列(single shot spin echo echo planar imaging, SS SE-EPI)加空间并行采集敏感性编码技术(array spatial sensitivity encoding technique, AS SET),双b值成像,b值分别取0与50、400、600、800、1000、1200、1500s/mm2。2名放射诊断医师对淋巴结位置、长径、短径、边界清晰度、淋巴结DWI信号强度及邻近脂肪信号强度、淋巴结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及噪声标准差进行分析,其中淋巴结及邻近脂肪DWI信号强度、淋巴结ADC值由两名医师独立测量并分别记录,同时计算淋巴结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 SNR)、对比度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采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b值组间胃区域淋巴结边界清晰度、SNR、CNR及ADC平均值。采用配对t检验及Bland-Altman法对总体和不同b值组内观察者间的SI淋巴结及ADC值一致性进行分析。结果:共64枚淋巴结纳入淋巴结定量统计分析。不同b值组间淋巴结边界清晰度、SNR、CNR及ADC平均值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0。b<1000s/mm2序列淋巴结边界清晰度评分高于b≥1000s/mm2, b=600s/mm2组边界清晰度评分最高。SNR、CNR及ADC均随b值增高而逐渐降低。总体上两名观察者的SI淋巴结及ADC值测量结果不存在差异性,p>0.05,仅在b=1200、1500s/mm2组的SI淋巴结及b=1500s/nun2组的ADC值测量上出现了观察者间的不一致。Bland-Altman图显示SI淋巴结和ADC值的差异均值及95%一致性区间分别为-1.8(15.8,-19.3),-0.1×10-4(2.3X10-4,-2.4×10-4) mm2/s。结论:在兼顾ADC值测量准确性及DWI成像质量的前提下,推荐采用b=600、800s/mm2DWI序列进行胃区域淋巴结的研究。第二部分:正常人群胃区域淋巴结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研究目的:比较DWI图像上不同年龄组间及不同区域组间胃淋巴结数量、大小、形态、信号强度及ADC值是否存在差异,建立正常胃区域淋巴结DWI指标基线。方法:选择20—65岁健康志愿者60例,按20—40岁、40—65岁分组。采用GE Signa HDe 1.5T超导核磁共振扫描仪,应用体部8通道相控阵表面线圈,行常规MRI平扫及DWI扫描。DWI采用SSSE-EPI加ASSET技术,双b值成像,b值分别取0与800s/mm2。由2名MRI放射诊断医师对长径≥5mm的14组胃区域淋巴结长径、短径、淋巴结DWI信号强度及邻近脂肪信号强度、淋巴结ADC值及噪声标准差进行测量,并计算淋巴结SNR、CNR值。不同年龄组间各观察指标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整体样本及不同年龄组内各区域组淋巴结短径、短/长径比值、SNR、CNR、ADC值比较均采用方差分析。结果:20-40年龄组各区域淋巴结组间短径及ADC值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0、0.004。在20-40年龄组中,7、8、12组淋巴结短径高于4组各亚组淋巴结,特别是第8组。4d组ADC值明显高于4sa、4sb、10组。40-65岁年龄组短径、SNR及CNR在各区域淋巴结组间存在差异。在40-65年龄组中,8组短径明显大于2、4d、9-11组;2组SNR、CNR明显低于其余各组,而9组恰恰相反。20-40岁组胃区域淋巴结短/长径比值小于40-65岁组(p=0.018),且ADC值大于40-65岁组(p=0.019),而淋巴结短径、SNR及CNR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对于整体样本,短径、SNR及CNR在各区域淋巴结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0、0.003、0.003)。结论:本研究建立了b=800s/mm2 DWI图像上正常人群胃区域淋巴结各观察指标的基线标准,以此为参照有望提高DWI对胃癌N分期的诊断准确性。第三部分: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胃癌区域淋巴结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目的:评估DWI在胃癌区域淋巴结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能力,并与形态学指标诊断能力进行比较。方法:27例患者行上腹部计算机断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CT)增强扫描、常规MRI平扫及DWI扫描,并行D2淋巴结清扫术。DWI成像b值分别取0,600s/mm2,及0,800s/mm2。DWI图像上短径≥5mm淋巴结与病理标本严格一对一匹配。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计算CT和DWI的胃癌区域淋巴结检出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良恶性淋巴结组间各观察指标差异性进行分析。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估整体样本及区域分组样本中包括ADC值在内的各观察指标对良恶性淋巴结的鉴别诊断能力。同时利用FC Binary 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出最具价值的联合诊断指标。采用方差分析对不同区域组间良恶性淋巴结各观察指标差异性进行分析,同时对正常人群、胃癌良性组及转移组间各观察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共194枚DWI—标本匹配淋巴结纳入分析,CT检出率为34.3%,DWI检出率64.1%。良恶性淋巴结组间强化形式及短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6,0.000。b=600,800s/mm2图像上转移淋巴结SNR均大于良性淋巴结,分别为80.20 vs.59.15、63.46 vs.52.18, ADC值(×10-3mm2/s)与此相反,分别为1.058 vs.1.290、 0.992 vs.1.300。胃癌转移组短径大于正常人群组及胃癌良性组,三组ADC值呈递减趋势,即正常人群组>胃癌良性组>胃癌转移组。ROC曲线分析显示各指标中边界、强化形式、短/长径比值及SNR对良恶性淋巴结鉴别诊断能力低,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0.7。 b=800s/mm2时ADC值的AUC=0.849,以1.1×10-3mm2/s为截点,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81.7%、72.4%。短径的AUC=0.735,以5.05mm为截点,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64.8%、71.5%。联合独立预测因子短径及ADC值,AUC可达0.925,以0.3745为截点,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87.32%、85.37%。良性淋巴结短径及ADC值在各区域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9、0.000,而转移淋巴结各指标在不同区域组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除1、3组外,各区域组短径AUC均>0.7,8组短径截点最大(7.6mm),1组最小(3.8mm);除11组外,各区域组ADC值AUC均>0.7,11组ADC值截点最小(0.965×10-3mm2/s),2组最大(1.290×10-3mm2/s)。结论:ADC值能有效鉴别良恶性胃癌区域淋巴结,与短径结合的联合诊断指标能更进一步提高鉴别诊断能力,为临床胃癌术前评估提供更有价值的影像学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