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企业经营的内部、外部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人们对产品的质量、功能、个性化等也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这对传统企业的管理运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要依靠供应链的整体实力。要想提升供应链的竞争优势就必须联合上下游企业群体,共同站在供应链的高度来展开自己的决策和行动。本文综合运用博弈论、定价理论、协调机制、代数理论等相关知识对供应链间的竞争定价决策模型进行研究,从供应链内部竞争入手,考虑双渠道供应链的定价决策、协调机制以及渠道模式选择问题,再考虑供应链外部竞争,从两条供应链间的竞争博弈拓展到复杂的门条供应链间的竞争定价决策,并进行对比分析。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如下:(1)在双渠道供应链竞争定价决策模型的研究中,站在网络直销渠道的角度思考问题,这与当前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相符合。首先,在考虑混合需求的双渠道供应链模型中,研究了零售渠道面临确定需求、网络直销渠道面临随机需求时的定价决策与协调机制。对分散决策和集中决策两种决策模式下的最优决策进行了分析和比较,进一步提出了简单易行的协调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模式下价格博弈的纳什均衡解都存在,制造商指导定价契约能使供应链完美协调。模型对需求函数的形式和需求的波动有一定的抗干扰性,顾客的渠道偏好度对渠道利润和售价都有影响,应重视对顾客渠道忠诚度的培养。在集中决策时,制造商可以利用定价差异引导需求从不确定市场向确定市场转移,实现共赢。其次,在基于网络直销型制造商视角的双渠道供应链定价决策与模式选择分析的模型中,假设制造商已经开辟了一条网络直销渠道,结合链内企业主导地位的不同,分析现有工模式、IN模式、IS模式、RS模式这四种模式下的定价决策,对其利润进行对比,找出渠道模式选择的条件,从而做出渠道模式选择。同时也从整体供应链角度考虑模式选择问题,并分析制造商对渠道的投入力度对渠道模式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制造商可以开辟零售渠道来销售产品,但应以其中一种销售渠道为主,另一种销售渠道为辅。而渠道模式应优先选择工S模式。制造商可以利用品牌效应、广告效应、促销活动以及产量主观分配等手段来调整对渠道的投入力度,从而调整各渠道的市场份额,来满足当前渠道模式的需要。从供应链整体角度考虑的话,除了坚持两条渠道“一主一辅”的原则外,在零售渠道模式上应选择工N模式。(2)在两条地位不等的供应链竞争定价决策模型中,着重分析了当链内成员实力发生变化时对定价决策的影响。考虑分别由一个制造商和一个零售商组成的两条供应链,链间博弈为Stackelberg博弈,链内分别考虑制造商Stackelberg博弈和零售商Stackelberg博弈,对DMDM结构、DMDR结构、DRDM结构以及DRDR结构进行研究,分析了在链内商家不同博弈策略下的最优决策以及各供应链中的企业的主导权实力变化对售价、销量、单链利润和产业利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的主导权实力变化不会对售价、销量、单链利润和产业利润产生影响。主导权实力的改变只决定批发价的高低,批发价起到了分割供应链利润的作用。任何供应链内部主导权的改变对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没有影响。供应链要想提升竞争力,获得更高的利润,应着眼于整条供应链的角度去考虑,而并不在于和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博弈,这只是一种内耗。当两条供应链的链实力相当时,后进入市场的供应链占优,具有”后动优势”。(3)在n条供应链竞争的定价决策模型中,分别研究了供应链结构单一以及两种不同结构并存的两类模型。首先,研究了单一供应链结构的玎条供应链竞争定价决策,证明了一般情况下IS结构、AI结构和AD结构这三种产业结构最优定价的存在性和唯一性,给出了解析表达式,并对最优决策的变化规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其次,研究了混合供应链结构的n条供应链竞争定价决策,证明了一般情况下了PIPD结构、PIPC结构和PDPC结构这三种产业结构最优定价的存在性和唯一性,给出了解析表达式,并对最优决策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供应链结构对最优决策有显著影响。无论是哪一种结构,市场份额是影响最优决策最主要的因素。引入水平竞争对市场份额较低的供应链有利。随着水平竞争强度的增强,不同供应链间的价格差和利润差都在缩小。从整个产业角度来看,市场若是一方独大的垄断市场时,产业利润最大;当各供应链完全平分市场时,产业利润最低。在类似于垄断的IS结构中,水平竞争的作用是促使市场向布局完全均衡的方向发展。此结构对整个产业有最低保障,无论竞争怎么激烈,都不会出现供应链无利可图而退出市场的情况。而在其余结构中,水平竞争的作用是促使整个产业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消费者。这些结构对整个产业没有最低的保障,可能会出现供应链无利可图的情况。综上所述,本文对不同结构的供应链竞争定价决策模型进行了扩展研究,丰富了供应链竞争决策理论,也为供应链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