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课题运用数据挖掘的研究方法,对中医古代文献及现代文献中用于治疗产后缺乳的方药进行整理,并对方药进行数据挖掘及统计学分析,结合中医学相关理论,总结产后缺乳的用药特点及组方规律,为产后缺乳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本研究搜集《中华医典》(第五版)及《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所记载古代医家用于治疗产后缺乳的内服方剂,及万方中华医学会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VIP)三大中文数据库中用于治疗产后缺乳的文献,筛选出其内服中药方剂。分别建立古代、现代药物统计表、药物功效、四气五味、归经数据库,再运用SPSS25.0对所涉及的药物及药物属性进行频次频率统计;使用SPSS25.0及Modeler18.0对其中统计出来的高频次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及因子分析。研究结果本次研究中收录维普、万方、知网中合计处方:593个。涉及药物:179味,古代医籍共录入处方281个,涉及药物163味。(1)频数统计:从药物频数统计上看:古代医家治疗产后缺乳共用药物163味,其中使用次数>=12的30味,现代医家治疗产后缺乳共用药物179味,其中使用次数>=22的有37味。从药物功效上看:无论是古代医家还是现代中医学家在本病的治疗上均以补益药使用最多,古代医家产后缺乳方中补虚药使用频率占26.38%,现代医家治疗产后缺乳补虚药占25.70%,其余为古今使用频率均占5%以上的药物为:清热药、解表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利水渗湿、止咳平喘、祛风除湿药,古今中医学家在治疗产后缺乳一证上,不同功效药物的使用频率虽不相同,但使用最多的均为以上几种药物。药物性味药物归经上看:古代医家治疗本病与现代医家治疗本病药物,五味之中均以甘、苦为主,四气之中均以性温、性平、性寒为主,归经上:以归胃经、肝经、肺经、脾经为主。(2)聚类分析:通过聚类分析得出古代医家常用药对4对,三味药物的药物组可聚为3组,四味药物的药组可聚为2组;现代医家常用药对可聚类为8对;三味药组可聚类为1组;四味药物的聚类可聚为2组。(3)关联规则分析:通过关联规则分析,提取出古代医家常用药对9对,三味药物的药物组17组,四味药物的药组2组;现代医家常用药对7对,三味药物的药组18组,四味药物的药组6组;(4)因子分析:通过因子分析古代产后缺乳方中可以提取出12个公因子,其中药对4对,三味药物的药组5组,五味药物的药组1组,单1味的公因子2个;现代产后缺乳方中可提取出18个公因子,其中药对10对,三味药物的药组3组,五味药物的药组1组,单1味的公因子4个。研究结论(1)本病以气血亏虚为本,古今医家在药物使用上均以补虚药物使用最多,补虚之中又以补气药与补血药为主。同时要注重疏肝行气,活血祛瘀,燥湿祛痰等药物的使用,在补虚的同时兼顾产妇“多瘀”的特点,补中有疏,补而不滞。(2)古今药物于在药物归经上均以归胃经、肝经、肺经、脾经为主。脾胃、肺、肝的功能均与乳汁的正常生成及分泌密切相关。可见产后缺乳的治疗并不能单调某一脏腑的功能,而是需要整体论治。(3)古今医家在药物配伍上以补气养血与滋阴养血类最多;补血兼活血行气,补中寓通的配伍也较多,活血化瘀与理气化痰的配伍也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