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经济发展经验表明:科技革命、产业演进与经济周期之间是高度吻合的,每一次科技革命都能够产生一批新兴产业,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都会带来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当世界经济处于低谷时,又会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孕育新的产业,并能使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如此周而复始。当前正是由第三次科技革命所主导的新兴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能否把握历史机遇、快速发展新兴产业,不但直接影响近几年的区域发展水平,而且关系到其未来的发展空间和竞争实力。发展新兴产业需要有新兴的技术,对于发展中经济体来说,获得新兴技术的途径一般有三条,即组织力量自主研发、从发达经济体购买以及利用参与国际合作的机会接受空间溢出等。国内外大量文献表明,从发达经济体吸收其溢出是技术相对落后的发展中经济体技术进步的非常有效的方式。基于空间隔阻,国外溢出不会自动与本土生产要素结合并形成生产力,即使在同一个时空中,如果自身的吸收能力不强,仍然不能利用到国外溢出。因此,利用空间溢出获得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理念)发展新兴产业的条件,除了可达性外,具备较强的吸收能力是最为关键的因素,这也正是本文研究的逻辑基础与动因。空间依赖(空间自相关性)是空间外部性的外在表现,空间溢出则是实现外部性的内在动因;吸收能力是区域综合能力(尤其是学习能力)的一种体现,是利用空间溢出发展新兴产业的必须。本文以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内生增长理论以及区域发展理论等为基础,在规范分析空间溢出、吸收能力及技术创新与产业演进等有关理论的基础上,运用结构方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模型对空间溢出、吸收能力与区域新兴产业发展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得到如下结论:第一、用溯本追源的方式理清了“溢出”的基本内涵——因“多”而溢(“多”有绝对的多和相对的多之分),以"mWnH"方式,分析了“空间溢出”多重维度,并强调空间溢出的实质应该是空间的流动与漂移——即一个空间携带着自身的各种要素流动到另一个空间并与之相互作用,从而实现“1+1>2”的融合放大效应。第二、利用建构反映“空间溢出、吸收能力、新兴产业发展以及环境因素”之间基本关系的模型,以北京、上海、广东与湖北四省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客观数据为基础,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从区域和产业两个维度,进行了验证和探索性分析。第三、吸收能力正相关影响新兴产业发展的假设,在两个维度上都得到了验证,并且相关性很强;第四、空间溢出正向影响新兴产业发展在区域维度的北京、广东、湖北得到验证,产业层面上,只有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两个产业得到验证;第五、吸收能力与空间溢出正相关在区域层面单个地区得到验证,全样本没有得到验证,产业层面上,只有医药制造业产业得到验证;第六、吸收能力对空间溢出影响新兴产业发展具有调节效应,在区域和产业两个维度都得到验证,并且较为显著;第七、环境因素对吸收能力具有正向作用,在广东和湖北地区没有得到验证;第八、就模型本身而言,区域维度中,北京和上海的运算结果优于广东和湖北,产业维度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优于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医疗及仪器仪表制造;第九、对于用来测度潜变量的观测变量指标,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甚至有较大的差异等。本文的研究表明,空间溢出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对区域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不会自动发生,其发生是在一定条件下、遵循合理机制、沿着自身特定路径进行的。对于发展中经济体的区域来说,若想通过空间溢出获得先进技术并发展新兴产业,不但要提升自身的吸收能力,而且还要注重制度、文化等环境因素的作用,针对技术性质的不同,结合具体产业选择适合的路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