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话剧陷入危机之时,借助于“春节联欢晚会”这个全民狂欢的舞台,喜剧小品作为我国特有的戏剧现象和舞台样式异军突起,成为新时期令人注目的一种戏剧文化现象。春晚喜剧小品充分发挥了人类的说笑能力,用戏仿一切的激情,以民间节庆狂欢运动的形式,在春节联欢晚会这一全民狂欢的仪式上大放异彩。这无疑是当代剧坛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填补了这一时期话剧舞台上的审美真空。 中央电视台于1983年正式推出第一台春节联欢晚会,而春晚喜剧小品也正是在这次晚会上推出了它的滥觞之作——《虎妞、阿Q逛北京厂甸儿》。自此之后的20余年,春晚喜剧小品的发展经历了形成、成熟与转型三个时期。从初登上话剧舞台的繁华与兴盛,到当今的困境与分化,再到未来能否走出困境,并成功转型,喜剧小品的发展历程与艺术追求,无疑都为我国新时期话剧的发展与未来走向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 笔者认为,于20世纪最后十多年产生的春晚喜剧小品这一舞台样式,它不代表官方,不迎合主流和精英文化,一开始就深深地烙上了民间的印痕,成为新时期民间的狂欢与庆典仪式。因此,它具有如下几个审美特征。首先,春节晚会上的喜剧小品,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它不再具有高居殿堂之上的纯粹和高雅,开始表现现实生活中的俗人俗事,透露出大众娱乐的欲望和决心,具有生活化和世俗化的特点。其次,春晚喜剧小品往往通过消遣嬉戏的创作精神,并选取那些诙谐幽默、趣味性强的题材,用游戏化的手段表现出来。于是,由此形成的嬉游化和谐趣性便成为除了生活化和世俗性之外的又一重要审美特征。春晚喜剧小品通过以上体验所带来的笑声,如同前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在《拉伯雷研究》中为“狂欢式的笑”所定义的那样,是全民的、包罗万象的,并且这种笑带有双重性:既欢乐又嘲讽。因此,春晚喜剧小品所带来的笑声也是“狂欢式的笑”,代表着全民的狂欢。 同时,春晚喜剧小品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就已经形成了几组具有代表性的表演搭档,具有各自的艺术特色和审美风格,如陈佩斯、朱时茂搭档,赵丽蓉、巩汉林搭档,赵本山、宋丹丹搭档,赵本山、范伟、高秀敏搭档,郭达、蔡明搭档等。其中,赵丽蓉和赵本山和各自的搭档所演绎的春晚喜剧小品比较有代表性,笔者在第三章对此进行了详细探析。 通过对近20年春晚喜剧小品发展历程、审美特征和个案等的梳理,笔者认为,春晚小品若要摆脱目前的困境,必须从继续保持它的独立性和独特性特征、从生活出发结构剧情、立意清新等几方面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