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造社文学批评是在20世纪中国文学乃至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具有“关键意义”、产生重大影响的文学现象。论文根据创造社文学批评的发生、发展、消失的演化过程,结合郭沫若、王独清等创造社成员对创造社的具体论述,将创造社文学批评分为前期、中期(第二期)和后期三个部分。第一章着重探讨创造社前期文学批评的特点,认为其前期文学批评的特质为“艺术偏至”。论文从现代文学批评发生史的角度,提出创造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将文学的审美特性置入文学批评的新文学社团。在第二节中,着重探讨了创造社文学批评的哲学思想基础,提出创造社文学批评以“个人主义”思想为基本原则和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具有“五四”新文化精神特质的“个性主体”论。其中对郭沫若、郁达夫等人对“个人主义”思想的接受过程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接着,论文具体分析了创造社文学批评的核心概念——“真的文学”,对创造社“真的文学”不同于文学研究会“真文学”的特定内涵进行了剖析。文章引用法国著名文学批评家蒂博代的理论,将创造社前期文学批评的特点概括为“寻美的文学批评”。在第四节,论述了以往对创造社研究中常常忽略的部分——创造社的翻译文学批评,分析创造社“别具识见”的翻译文学批评对中国现代翻译文学批评的贡献。最后,阐述创造社前期文学批评对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影响和意义。论文第二部分探讨创造社处于矛盾彷徨时期(中期)的文学批评,认为“良心论”是贯穿这一时期文学批评的基本思想。论文首先分析了创造社文学批评在中期存在的身份困惑与精神危机,探讨创造社特别是郭沫若、成仿吾对文学批评“先锋性”的刻意追求。第三节,具体论述了创造社以“良心论”为基点的文学批评。第四节,通过探讨郁达夫与郭沫若等人的艺术分歧,探讨郁达夫对“无产阶级文学”批评的真知灼见对现代文学批评的意义。最后,通过探讨周全平、洪为法等人对青年批评空间的开拓、对以“良心论”为基点的文学批评的坚守,论述创造社“第二代”对现代文学批评的意义。第三章,论述创造社文学批评的“凤凰涅槃”——“政治偏至”。创造社文学批评从“边缘”到“主流”,最终完成了从“艺术偏至”到“政治偏至”的先锋性追求。通过对“个人主义”的批判,探讨创造社文学批评哲学思想基础的变革。最后,具体论述创造社后期“意识形态批评”模式的形成,探讨了“革命文学理论”指导下的“革命文学”。在论文的余论部分,进一步对创造社文学批评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过程<WP=5>中的历史贡献、局限及其影响作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