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油菜在花期易感染菌核病,常喷施多菌灵和三唑酮杀菌剂防治该病害的发生,本研究在油菜花期喷施多菌灵和三唑酮,施药剂量分别为推荐最高剂量以及其三倍剂量、五倍剂量,将分别得到上述施药剂量油菜籽样品进行分装后,用于加工实验和储藏实验。将得到的油菜籽通过家用榨油机分别进行冷榨和热榨加工,研究其在加工过程中多菌灵、三唑酮及其代谢产物三唑醇的农药残留变化,并获得加工因子;采用不同温度对油菜籽进行储藏,研究在此过程中多菌灵、三唑酮及其代谢产物三唑醇的农药残留变化。研究结果如下:1.改进了油菜籽和饼粕中多菌灵、三唑酮和其代谢产物三唑醇中QuEChERS方法,建立了其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方法。多菌灵、三唑酮和三唑醇标准工作曲线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3~0.9996(1-500μg·L-1),多菌灵、三唑酮和三唑醇的回收率在79.0%-98.8%(添加浓度分别为0.05 mg-kg-1,0.1 mg·kg-1,0.5 mg·kg-1),相对标准偏差在0.79%-5.84%。多菌灵、三唑酮和三唑醇的定量限(LOQ)分别为0.0004mgkg-1,0.0021 mg-kg-1和0.0004 mg-kg-1,能够满足油菜籽中多菌灵、三唑酮和三唑醇残留的分析。2.改进了菜籽油中三唑酮和其代谢产物三唑醇的净化方法,采用凝胶渗透色谱技术,用环己烷-乙酸乙酯(1:1,V/V)为流动相。通过对其每分钟馏分的回收率高低,最终确定菜籽油中三唑酮和三唑醇的最佳洗脱时间为16~23 mmin,建立了其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方法。三唑酮和三唑醇的标准工作曲线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3~0.9996(5-500μg·L-1),三唑酮和三唑醇的回收率为91.9%-97.9%(添加浓度分别为0.01 mg-kg-1,0.2 mg-kg-1,0.5 mg-kg-1),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14%-1.93%;三唑酮和三唑醇的方法最小检出限为0.005 mg-kg-1和0.001 mg-kg-1,能够满足菜籽油中三唑酮和三唑醇残留的分析。3.建立了菜籽油样品中多菌灵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以氨基柱为净化柱,二氯甲烷+甲醇(95+5)为洗脱试剂。多菌灵的标准工作曲线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6 (1-500μg-L-1),多菌灵的回收率为82.5%-98.8%(添加浓度分别为0.01 mg-kg-1,0.2 mg-kg-1,0.5 mg-kg-1),相对标准偏差为0.56%-4.35%。多菌灵方法最小检出限为0.0009 mg-kg-1,能够满足菜籽油中多菌灵残留的分析。4.选取施药剂量为五倍剂量的油菜籽样品,分别在在15~20℃室温和-25℃冰箱条件下储藏于0d,7d,14 d,21 d,28 d,35 d,42 d,49 d.结果表明,多菌灵和三唑醇的残留量随着储存时间增加浓度逐渐下降,常温储存比冷冻储存降解速度快。49天以后,多菌灵在冷冻条件下降解率为7.4%,室温条件下为19.9%;三唑醇在冷冻条件下降解率为8.5%,室温条件下为24.6%。本研究中,油菜籽中多菌灵在室温和冷冻条件下降解速率比三唑醇慢。5.研究了油菜籽家用榨油过程中多菌灵和三唑醇的残留变化。结果表明,油菜籽经过热榨和冷榨后,加工产物菜籽油和饼粕中多菌灵和三唑醇的残留量较油菜籽中农药残留量均降低。油菜籽热榨后,多菌灵在饼粕中的残留量明显高于在菜籽油中的残留量;经过冷榨后,多菌灵在菜籽油中的残留量略高于饼粕中的残留量。标准计量施药浓度中三唑醇在其加工产物饼粕中未检出,但在三倍剂量和五倍剂量施药浓度中,三唑醇在其加工产物菜籽油和饼粕中均有检出,在菜籽油中的残留量高于饼粕中的残留量。多菌灵在热榨加工过程中,加工因子约为0.15,在冷榨加工过程中,加工因子约为0.51,说明热榨的烘炒过程对多菌灵有明显的去除效果;三唑醇在热榨加工过程中,加工因子约为0.95,在冷榨加工过程中,加工因子约为0.88,说明热榨和冷榨对菜籽油中三唑醇的去除效果差异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