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缺口"模型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Chereny,H)和斯特劳特(Strout,A.M)提出的一个经济模型,属于发展经济学的范畴.在罗森斯坦—罗丹(Rosenstein -Roden)的"储蓄缺口"理论(1961)和麦金农(Mckinnon),巴拉萨(Balassa)的"外汇缺口"理论(1964)的基础上,钱纳里和斯特劳特在1966年提出了关于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的"双缺口"模型.该模型运用总量分析方法,针对发展中国家当时普遍面临的建设资金不足和外汇短缺现象,揭示了通过吸引外资来弥补这两个缺口以加速发展中国家资本形成及其经济增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该模型出现后,即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政策的理论依据.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利用外资的实践与"双缺口"模型具有惊人的一致性.由于严重的储蓄和外汇短缺,中国当时的经济发展受到了很大的约束.通过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国内建设资金和外汇匮乏的局面逐渐得到缓解.中国经济逐渐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情况却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的利用外资实践与理论开始出现背离,并日趋严重.在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不复存在甚至出现过剩的情况下,外资仍然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市场,由此产生一系列问题."双缺口"模型开始在中国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性.在中国不断融入经济全球化,经济金融化浪潮的情况下,分析出现这种经济现象的原因以及可能产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无疑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双缺口"模型在中国的不适应性,与中国的具体国情密不可分.归结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储蓄—投资机制存在缺陷;对外贸易存在重商主义倾向;招商引资中的行政化因素;国内存在的技术缺口.由于以上四个方面的共同作用,使中国的国内资本与外来资本在国内市场上产生剧烈碰撞,并产生一系列消极后果.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潜在的通货膨胀风险和日趋严重的"替代效应".而后者则表现为国内游资现象和国内资本的外逃现象.这都使中国的宏观经济出现严重的非均衡局面,给中国经济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造成了隐患.要纠正中国利用外资实践与理论出现的巨大偏差,消除在利用内外资方面出现的结构失衡现象,需要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坚持"以内需为主"的发展方向和"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方针,加快推进中国的投融资体制改革,尤其是商业银行改革;改进僵化的外汇管理方法和汇率形成机制;发展对外投资,从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获得收益.总之,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快解决各种深层次矛盾,为中国经济在二十一世纪的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