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比研究干热环境和常温环境创伤失血性休克猪凝血功能的变化特点,为临床救治提供参考。方法:长白猪40只,随机分配到以下4组(每组10只):干热环境创伤失血性休克组、干热环境假手术组、常温环境创伤失血性休克组和常温环境假手术组。干热环境组实验在西北特殊环境人工实验舱中进行(温度40.5±0.5℃,相对湿度10±2%),在舱内热暴露3小时,建立创伤失血性休克模型。模型制作在七氟醚麻醉下进行,通过对实验猪放血将平均动脉压降至45±5mm Hg,切除肝左下叶的1/4造成肝Ⅲ级创伤。常温环境组的实验在常温常湿环境中进行,假手术组仅有剖腹手术,无创伤和放血。分别于实验前(基线),热暴露3小时后,休克0时(0H),休克后0.5小时(0.5H),休克后1小时(1H),休克后2小时(2H),休克后3小时(3H),共7个时间点取血。所取血液标本用于检测:乳酸(Lac),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imer),血栓弹力图(TEG)。实验结束时行肺脏病理检查。结果:(1)干热休克组和常温休克组血栓弹力图检测在0.5H凝血因子激活时间(R)分别缩短至2.8±0.4min和2.6±0.4min(P<0.05),血块形成速率参数(K)分别缩短至0.9±0.2min和1.2±0.2min(P<0.05),弹力图最大切角(α)分别增大至78.3±2.5°和79.8±2.2°(P<0.05);干热休克组弹力图最大振幅(MA)在0.5h增大至71.1±1.5mm,以上提示干热和常温休克组在创伤失血性休克后0.5h,凝血系统被激活,血凝块形成速率增加。在3h,干热休克组TEG检测显示R值延长至6.2±0.9min,K值延长至2.3±0.3min,α角缩短至61.5±4°,MA缩短至62.2±1.8mm,以上数值在组内与基线比均有统计学差异,与同时间点其余三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常温休克组MA降至65±1.8mm(P<0.05),R值、K值、α角较基线无统计学差异,以上提示在3h时干热休克组与常温休克组呈血液低凝状态,但干热休克组的凝血功能更差。(2)干热休克组在3h血小板计数降至323±17×103/μL,纤维蛋白原降至111±10mg/dl,D-二聚体显著升至263±36μg/dl,以上数值在组内与基线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同时间点其余三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凝血物质减少,微循环水平血栓大量形成,纤溶作用增强。(3)每组各时间点上的凝血酶原时间(PT)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时间点组间两两比较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干热环境中发生创伤失血性休克凝血紊乱较常温环境复杂,干热环境可能会加重休克的程度。在干热环境发生创伤失血性休克,由于发生消耗性低凝,即使在创伤失血性休克后3h,其凝血功能也可处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阶段,同时提示血栓弹力图在干热环境创伤失血性休克凝血功能的监测有一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