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气候、耕作栽培制度的改变,施肥量的增加、品种的变更等,近年来,全国各稻区水稻后期普遍发生一种穗部病害—水稻穗腐病(Ricespikeletrotdisease,RSRD)。水稻感染穗腐病后不但影响产量,而且使稻谷外观改变,降低稻米品质,对水稻生产、市场价格造成严重影响。目前对于引起穗腐病的主要原因不确定,该病的发生、危害、流行规律与气候条件、品种类型、耕作栽培制度、肥水管理的关系以及对于该病害的防治措施未见研究报道。本研究从大量的感病标样中分离和鉴定引起水稻穗腐病病原菌;结合田间孢子捕捉,不同时期采样分离,不同菌种单独或混合接种等方法确定主要初侵染源、次要侵染源;通过对病害的重点调查及综合分析当地的气象资料,探明该病害发生、危害、流行规律与气候、品种(组合)的关系;通过室内抑菌测定,筛选对病原菌有较强抑制作用的药剂,结合大田试验,筛选出防效好的药剂并用于田间病害防治。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从病穗水稻标样中分离到4种病原真菌,根据其培养性状、形态特征、分子生物学分析,分别将4种病原真菌鉴定为:层出镰刀菌(Fusariumproliferatum)、澳大利亚平脐蠕孢菌(Bipolarisaustraliensis)、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lunata)和细交链孢菌(Alternariaalternata)。
2.主、次要侵染病原的确定
通过田间孢子捕捉,确定了空气中含有分离到的4种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其中镰刀菌的孢子量相当大,且只有在夜间才能检测到。
取不同生育期的稻穗分离病原菌,结果表明,在颖花张开当天只分离到镰刀菌,随着侵染时间的增加,随后分离到澳大利亚平脐蠕孢菌(B.australiensis)、新月弯孢菌(C.lunata)和细交链孢菌(A.alternata)。
将这4种菌进行单独、两两混合、3个菌混合或4个菌混合接种均可引起小穗发病,表现出与田间相同的症状,但菌株间的致病力差异明显。不同菌株混合通过喷雾法接种,结果表明,凡接种F.proliferatum菌的均能检测到该菌,而一些病谷中不能检测到A.alternata、B.australiensis和C.lunata,说明F.proliferatum在寄主上的定殖能力强,在寄主组织内或组织上繁殖快。
通过上述实验推测层出镰刀菌为主要初侵染源。新月弯孢菌、澳大利亚平脐蠕孢菌和细交链孢菌为次要初侵染源。
3.层出镰刀菌生物学特性
对主要初侵染源层出镰刀菌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病原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最佳产孢温度为28℃,最适的pH值为6;最佳碳氮源分别为蔗糖,硝酸钠或亚硝酸钠。
4.影响水稻穗腐病发生的气象因素
通过近三年对栽培区气候条件的调查研究,发现在浙江杭州地区,播期越早,水稻穗腐病的发病率越高。针对抽穗扬花期前后5d的气象条件进行分析,发现穗腐病的穗发病率与抽穗扬花期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439、0.8168、0.89。说明了抽穗扬花期的温度较高(27℃~30℃)时,有利于穗腐病的发生危害。
5.水稻穗腐病的防治
通过室内药剂筛选,发现50%多菌灵WP抑菌效果最好,其EC50值为0.4725。
在水稻始穗前和齐穗期各喷洒70%甲基托布津WP和50%多菌灵WP,对水稻穗腐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75.20%和7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