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我距离视角是指第三人称、旁观者的角度。大量研究表明,自我距离视角对自传体记忆的负性情绪加工具有适应性作用,自我距离可以使个体更多进行重构加工,进而缓解负性情绪,有利于情绪的自我反思。然而现阶段对于自我距离的作用还存在争议,许多临床学家认为自我距离与临床实践相悖。争论集中于自我距离是否等同于回避,以及自我关注类型研究领域所得出的相悖的结论。这些分歧可能根源于未对情绪加工的回忆与分析阶段作区分,以及临床视角与非临床视角的区别。本研究同时考虑回忆与分析阶段,考察回忆阶段的情绪唤起对自我距离式分析作用的影响,并进一步检验自我距离式分析对问题解决能力的作用。实验一要求被试回忆一段自己的人际冲突,并采用指导语操纵被试在回忆阶段的情绪唤起与分析阶段的自我视角,记录情绪强度与回忆入侵的变化;实验二则在实验一的基础上加入设想问题解决方案阶段,记录情绪强度的变化,并用编码手册评价问题解决方案的类型与效果。
得到研究结论如下:
(1)相比自我沉浸式分析,采用自我距离式分析的个体情绪反应更低;
(2)采用自我距离式分析的个体通过对记忆内容进行相对更多的重构加工,使情绪反应降低;
(3)回忆阶段情绪唤起越高,不论在分析阶段采用哪一种自我视角,个体的情绪反应都越高;
(4)回忆阶段情绪唤起与分析阶段的自我视角对回忆入侵水平的变化的效应不显著;
(5)自我沉浸与自我距离组所设想的解决方案的数量没有显著差异;
(6)相比自我沉浸式分析,采用自我距离式分析的个体所设想的问题解决方案效果更好;
(7)设想问题解决方案后,情绪强度显著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