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中国发展所获得的成就有目共睹,更加确证了马克思主义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具有前所未有的巨大的生命力。自十月革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我们国家的革命道路和发展方向就朝着社会主义并最终达到共产主义这一目标而努力奋斗,国家的发展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在革命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这一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最终取得了今天的成就。然而,随着发展的深入,人的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成为向前发展不能绕开的话题。尽管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人的发展已经开始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提出,但在现实层面,对人的关注度还不够,人的发展还没有充分的讨论,还没有大众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个人能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因为在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之后,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是社会主义真正优越性所在。本文立足于马克思“现实的个人”这一基本思想,在阐明了什么是“现实的个人”后,着重分析了马克思“现实的个人”的历史形态与“现实的个人”中国化形态。力图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认识“现实的个人”,理解马克思“现实的个人”的本质内涵,以及时代赋予“现实的个人”的新内容,并对中国化“现实的个人”的发展提出了思考和建议。全文包括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本论文的绪论。主要论述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文献综述和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第二部分是对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的阐述与说明。首先,系统的总结了马克思之前哲学家们对个人的思考是怎样促成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的形成;其次,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角度分析了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本质。第三部分详尽分析了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的历史形态。马克思将社会形态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与之对应,处于不同社会形态中的“现实的个人”经历了个人依附于自然、依赖于物、最终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不同历史形态。第四部分对马克思“现实的个人”中国化形态进行了梳理论证。中国化的“现实的个人”是对马克思“现实的个人”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就是“现实的个人”越来越具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态的过程。第五部分主要论述了中国化的“现实的个人”面临的挑战。第六部分对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的当代意义进行分析。主要探讨了现阶段中国化的“现实的个人”应该怎样实现自身的发展。第七部分为全文的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