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在我国进行了长期的实践,进入21世纪,党中央和国务院重视程度进一步加强。根据《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报告数据显示,通过农村土地整治,不仅实现了耕地数量的增加,而且质量也有所提高,为我国粮食生产增产和保障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14年国土资源部发布了《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明确提出必须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对低效利用的城乡建设用地进行再开发,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和效率,促进我国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可见在新的发展时期,国家对土地整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实现国土资源部对土地高效、节约集约利用成为我们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生态位适宜度理论应用于大都市边缘区农村居民点城镇化整治的研究中,探讨出全新的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模型,对研究区现状农村居民点地类图斑进行“态”与“势”的分析,构建基于“态”、“势”以及外部环境相结合的评价模型,测算出适宜城镇化整治的农村居民点规模,并验证研究区农村居民点城镇化整治的空间集聚与突变特征,最后得到研究区农村居民点转化为城镇建设用地的分界线,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节约集约利用提供理论指导。通过对重庆市南岸区进行案列分析,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 (1)在充分了解国内外学者对生态位适宜度理论研究与农村居民点整治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从大都市边缘区的角度出发,研究大都市边缘区农村居民点城镇化整治的生态位适应度,构建全新的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模型。 (2)在本文生态位适宜度评价过程中,充分考了评价单元“势”的各种影响因素和“态”的主要分布情况,通过建立评价指标筛选模型对选取指标进行筛选,可以提高大都市边缘区农村居民点城镇化整治的规模精度,更具合理性。 (3)根据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模型,测算出南岸区农村居民点城镇化整治的适宜度分值幅度,对所有的分值进行排序,得到高度适宜、中度适宜、低度适宜、不适宜、极不适宜五个适宜度评价结果,各个级别中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分别为207.21hm2、237.32hm2、333.97hm2、526.86hm2、274.64hm2。 (4)通过ARCGIS软件的叠加功能,将评价结果与研究区镇街行政区进行叠加分析,得到不同镇街的农村居民点适宜城镇化整治的规模;利用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设定旅行成本时区与高程引力,分析研究区农村居民点城镇化整治的地带性分布规律。通过分析,研究区内农村居民点城镇化整治主要受高程阻力和道路引力共同作用而呈现出明显的地带分异规律和突变特征。 (5)文章在最后对全文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得到适合推进农村居民点城镇化整治的合理规模,并提出了下一步研究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