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建设用地的需求持续扩张,城乡建设用地与耕地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地方政府面临着保护耕地与发展经济的双重压力。同时,受制于二元土地制度和城乡户籍差异,劳动力的流动并未带动城乡间的土地要素流动,农村建设用地呈现粗放、低效的利用特点。据统计,全国约有2亿亩农村宅基地,其中约10-15%处于闲置状态,人均宅基地面积严重超标,随着农民陆续涌入城市,该现象将愈发严重。政府为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农民为实现资产价值的显化,都有着宅基地流转的诉求。基于此,为了促进城乡土地资源的重新配置,各地区进行了宅基地流转的积极探索。但是,由于区域经济差异,宅基地流转的模式和政策出现了地域分化,进而导致农户福利的分化。福利分配的不合理妨碍社会公平,也影响宅基地资源的最优配置路径。因此,研究不同地区、不同模式的宅基地流转对农民福利的影响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本文通过梳理土地产权理论、地租地价理论、福利经济学理论等相关理论内容,对农户福利内涵的进行界定,建立了包含了经济收入、居住条件、社会保障、生活环境、心理状况在内的五个福利指标的农户福利评价体系,并从理论上分析了农民阶层分化、流转模式分化、区域差异、土地价格变动的情形下,农户宅基地流转的行为特点以及农户福利的变化趋势。同时基于宅基地流转行为的政府与市场双重属性,以无锡市、重庆市和广州市为例,进一步开展了相应的实证研究,具体内容包括: 一是分析研究区域的流转模式与政策差异。以经济发展阶段和流转模式的不同为分类标准,分析和比较了无锡“双置换”政策、重庆“地票”制度和广州多样化流转方式下农户福利的变化情况,并对研究样本的调研数据进行基本分析。 二是实证分析。结合319份调研问卷获取的数据,以模糊评价法为模型,计算宅基地流转的农户福利功能变化和内部福利差距。结果显示:①宅基地流转使得农户福利功能水平由0.383上升到0.518;②五类一级福利指标具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提高幅度最大的指标是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二级指标里,随宅基地流转而下降的是农业收入、恩格尔系数、农地面积、人均居住面积和空气质量。③宅基地流转后,农户福利基尼系数减小,短期内缩小了居民内部的福利差距。 三是区域差异研究。对无锡、重庆、广州三个区域的样本进行福利功能和福利差距的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有:①宅基地流转前后,区位条件更好、经济更发达的地区农户福利越高;②流转模式的不同导致福利功能变化水平存在差异性,政府管制力度更强的区域,农户的福利提升相对较低。补偿方式的差异、农户的参与程度,可能导致二级福利指标在不同区域间出现反方向的变化;③“强势政府”推动下的流转行为会加剧农户福利的差距,而尊重农民意愿的流转政策能促进公平的内部福利分配。 最后,基于增加农户福利的目标,对未来的宅基地流转政策提出了建议。政府应当完善法律法规,尊重农户的宅基地用益物权,建立和完善宅基地流转市场,提供多样化的流转途径和补偿方式,因地制宜的供给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