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预逐渐增强,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逐渐降低,而人们对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却在不断增大,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不平衡和不匹配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特征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对于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和提升人类福祉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需求视角的生态安全格局研究还鲜有涉及。基于此,本文从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需求角度出发,分析供需匹配状况,识别供需匹配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兰州市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气候干燥、地形破碎,生态环境脆弱。而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已被证实是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重要途径之一。鉴于此,本文以兰州市为研究区,选取土壤保持、水源涵养、固碳和食物供给4种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分析其供给、需求及供需匹配程度,通过识别供需不匹配的显著区域,确定区域各类生态系统服务核心生产区和重点补给区,以此为依据来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以期为促进兰州市社会经济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提供科学借鉴。主要结论如下:(1)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需求。兰州市年均土壤保持、水源涵养、碳固持和食物供给能力分别为24.32 t·hm-2、124.97 t·km-2、32.12 t·km-2和3.73 t·hm-2。空间分布上,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土壤保持、水源涵养和碳固持均大致表现为由南向北逐渐降低的态势,食物供给则表现为在地形平坦的河谷平原区较高,在地形破碎的黄土丘陵区较低。兰州市年均土壤保持需求指数、水资源需求、固碳需求和食物需求分别为13.39、56.67 t·km-2、1226.97 t·km-2和92.02 t·km-2,生态系统服务需求空间差异显著,固碳和食物需求在兰州市主城区需求量最大,其次是三县的城区;需水量在除兰州市主城区和各县城城区等人口较为集中的区域是高值外,在灌溉农业较为集中的河谷盆地区也较高,其余地区较低;土壤保持需求大致表现为由南向北逐渐增加的态势。(2)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全市土壤保持、水源涵养、碳固持和食物的年平均供需匹配度分别为-0.0064、-0.0479、-0.0944和-0.0280,说明总体上兰州市生态系统服务表现为供不应求的状态。空间分布来看,水资源供大于求的盈余区主要位于东南部和西北部,而供小于求主要位于主城区和北部黄土丘陵区;土壤保持供大于求的盈余区主要位于东南部和西北部的山区,而供小于求区域主要位于北部黄土丘陵区;固碳服务供需盈余区主要位于西北部山区,供小于求的区域主要位于兰州市主城区;食物供大于求的盈余区主要位于东南部的河谷盆地,供小于求区域则主要位于兰州市主城区及其周边区域。(3)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优化。兰州市水土保持和固碳服务核心生产区(生态源)主要位于东南部山区以及西部山区,总规模1108 km2,占全市总面积的8.40%,主要担任着兰州市主城区、榆中县和红古区等地的水土保持和固碳服务的供给,对于这些区域未来要加强对生态源的保护;食物供给核心生产区(生态源)总面积2086km2,占全市面积15.81%,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未来可通过划定耕地红线、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措施加大对区内耕地的保护。水资源和固碳供给服务重点补给区主要位于兰州市主城区和兰州新区,总规模413 km2,占总面积的3.13%,这些区域未来要加大区内的绿化力度,提升植被覆盖度;食物供给重点补给区主要位于兰州市主城区,总面积387 km2;土壤保持服务重点补给区总规模1830km2,占总面积的13.87%,主要位于中部和北部,这些区域未来要加大的退耕还林和种植林草力度,也可适当地进行生态移民,进而提升水土保持能力。对于提高服务在核心生产区与补给区的流通性,可在两者之间,即市域东南部山区和西部山区与主城区之间加大林带、水系、道路等廊道的建设以提升服务流动规模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