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而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安居乐业,关系到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本文旨在通过强调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战略意义,分析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以及主要影响等方面,进而强调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并据此提出合理性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措施。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是实现“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准备,是实现“第三步走”战略的重要举措,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从战略高度上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可以启示更多的学者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真正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伴随着城乡建设和工农业生产的大规模的展开,以及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总体趋势却面临非常严峻的形式,农村人口基数庞大,农业资源供给量不足,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生态破坏现象严重,生态灾难越来越多,导致农村出现了种种不和谐的局面,使得新农村生态环境形势严峻。农村生态环境出现的问题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主要包括:农村居民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忽视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加重了环境污染的现状,城乡经济发展不协调降低了农村环境保护的治理能力,农村环保法制不健全影响了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依据,另外农村人口急剧增加也加重了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负担。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不仅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加重了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行动,同时也因为自然资源的紧张状况而使社会内部产生矛盾,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拉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势必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为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顺利进行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党中央和政府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理论旗帜下,运用科学发展观,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制定和提出了一系列针对当前新农村生态环境的政策和举措,但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迫切需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环境中运用多学科手段,多维度思考,寻找科学有效的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之路:第一,加快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第二,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的建设与保护。第三,以节能、减排为中心,尽快构建资源节约型农村工业体系。第四,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快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第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环保体制共同建设。第六,尽快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第七,健全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关于科学发展理论具体实践的必然要求。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有利于深化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观,有利于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有利于创新现代生态文明观,有利于继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理论体系,有利于破解三农问题,实现党和国家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