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土壤水分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与模拟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leeo_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土高原高耗水植物引进和高密度种植造成深层(>1 m)土壤水分亏缺,导致该区大面积土壤干层的形成。土壤干层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土壤的斥水特性阻碍土壤水分运动,危害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小循环并削弱水文大循环,对已有的植被建设成果造成一定负面作用。深入了解黄土高原土壤水文过程及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对该区土壤水分可持续利用和合理植被建造具有重要科学意义。过去关于土壤水分和土壤干层的研究大都集中在样地尺度有限的观测及模型模拟,而对于黄土高原从农耕期到植被恢复期连续几十年的深层土壤水分长期变化过程研究较少,限制了对土壤水分植被定量关系以及土壤干层恢复与调控的深入认识。本论文选取黄土高原典型黄土区为研究区域,基于深剖面、南北样带和区域采样三套土壤数据,建立了典型黄土区土壤水力性质(包括van Genuchten模型参数、容重和饱和导水率)的传递函数模型,获得了区域尺度深层土壤水力性质的空间数据;然后,基于原位观测数据率定了Hydrus-1D模型,模拟了近百年时间尺度(1981-2060年)深层土壤水分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过程;最后,在区域尺度模拟了农耕期到植被恢复期(1981-2014年)0-5 m剖面土壤水分的长期变化过程,量化了土壤储水量、潜在地下水补给量和实际蒸散发等水文变量的演变特征,并在黄土高原地带性草原区对基于土地利用变化调控土壤干层的可行性进行了定量研究,探讨了人工林植被转变为天然草地后土壤干层恢复过程及主控因素。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黄土高原区域尺度0-8 m剖面土壤水力性质与土壤质地、气候条件和地形因子等密切相关,考虑多种环境因素构建的土壤水力性质传递函数方程相比其他土壤传递函数具有更优的模拟效果和预测精度。基于建立的土壤水力性质传递函数模型,结合空间插值方法,模拟获取了典型黄土区空间连续的0-5 m土壤水力参数(含van Genuchten模型参数α、n、θr、θs,容重和饱和导水率),发现黄土高原土壤水力性质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空间分布特征,在空间上主要呈现出自西北向东南过渡,南部和北部显著不同的规律。其中,van Genuchten参数α呈现从西南部向北部递减,参数n从北部向南部递减,残余含水量θr从东南向西北递减,饱和含水量θs从西部向东部递减的规律。容重呈现北部最高,南部次之,中部和西部最低;饱和导水率则表现出自西南部向东部递减的规律。(2)样地尺度的土壤水分对土地利用变化的长期响应模拟结果表明,在农耕期-人工柠条/苜蓿植被-天然草地转变的过程中,土壤水分响应变化可以分为5个阶段:I—土壤水分随降水波动变化阶段(农耕地);II—土壤水分显著下降阶段(农耕地转变为人工植被后的7-8年);III—土壤水分低至凋萎系数并处于稳定阶段(人工植被);IV—土壤水分逐渐恢复阶段(人工植被转变为天然草地后的7-8年);V—土壤水分随降水波动变化阶段(天然草地阶段)。农耕地转变为紫花苜蓿和柠条锦鸡儿后,由于植物根系过度消耗深层土壤水分导致土壤水分处于负平衡状态,在人工植被种植3-4年后土壤干层开始发育形成;在紫花苜蓿和柠条锦鸡儿种植7-8年后,土壤干层的下边界可发育至4 m以下深度。人工植被转变为天然草地后,剖面土壤水分逐渐恢复,生长13年的人工植被0-4 m剖面土壤水分完全恢复至天然草地水平需要7-8年,表明可通过改变植被类型的措施对人工植被下伏土壤干层进行调控和修复。(3)黄土高原区域尺度土壤水分长期演变过程模拟结果表明,1981-2014年区域尺度叶面积指数总体上呈逐渐上升趋势。1981-1999年农耕期,年降水量、土壤储水量、实际蒸散发和潜在地下水补给量均呈现逐渐下降趋势,而潜在蒸散发有上升趋势。2000-2014年植被恢复期,年降水量和实际蒸散发呈逐渐升高趋势,潜在蒸散发为逐渐下降趋势,而土壤储水量和潜在地下水补给量的年际变化并不显著。所有因素的空间分布均存在显著的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地带性规律。相比农耕期,植被恢复以后的14年间,区域尺度年降水量增加了2.28%,叶面积指数增加了42.38%,潜在蒸散发增加了2.57%,实际蒸散发整体上升了1.27%,而土壤储水量减少了4.17%,潜在地下水补给量大幅下降了46.27%。(4)黄土高原地带性草原区域81%的人工林样地有土壤干层发育,土壤干层平均厚度为297 cm,土壤干燥化程度较严重。基于土地利用变化调控土壤干层的模拟结果表明,人工林地转变为天然草地后,整个区域5 m深度的土壤干层恢复需要2-13年(平均7年)。叠加冗余分析、方差分解和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果表明,土壤干燥化程度(土壤干层内含水量)、土壤水力参数和地形因子共同影响着土壤干层的恢复时间,据此建立了包含土壤水力参数α和n、田间持水量、坡度及干层内土壤含水量等因素的经验模型:[土壤干层恢复历时=54.7-22.6×?-15.9×n+0.2×FC-19.4×cos(slope)-0.008×DSLSWC,R~2=0.76,RMSE=1.3年],从而可以快速估计土地利用变化情景下土壤干层恢复所需时间。本文建立了典型黄土区深层土壤水力性质空间分布数据集,为定量模拟分析区域尺度土壤水文过程及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人工引种高耗水植被可导致土壤水分负平衡,引起深层土壤干燥化,威胁恢复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性,结合观测和模拟结果表明,通过改变植被类型或土地利用方式可使土壤干层得到有效修复,而其恢复所需时间受土壤干燥化程度、土壤水力性质和地形因子的共同影响。研究结果对深入认识黄土高原土壤水文过程及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长期响应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也为黄土高原人工植被土壤干层调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其他文献
保幼激素(Juvenile hormone,JH)与蜕皮激素(20-hydroxyecdysone,20E)在昆虫生长发育中不仅协同调控幼虫蜕皮及化蛹、刺激成虫生殖系统发育与成熟,还诱导滞育和衰老等生理活动,成为近年来昆虫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小蠹虫(华山松大小蠹)保幼激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保幼激素对信息素合成的影响,保幼激素合成甲羟戊酸路径部分基因的克隆以及对保幼激素的响应等方面,而对小蠹虫(华山
学位
养分循环是森林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之一,是有机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定性、促进森林群落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抚育间伐措施通过调整林分密度,能够改变植被养分特征、凋落物化学质量、土壤理化性质、植被资源竞争格局、微生物群落特征等,从而深刻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过程。天然次生林是我国森林资源的主体,在生态系统服务和功能方面发挥巨大潜力,然而其演替过程中养分循环过程易受自
学位
葡萄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多年生园艺作物之一。目前,全球90%以上的栽培品种都是欧洲葡萄(Vitis vinifera ssp.vinifera/sativa)。然而,大多数欧洲葡萄栽培品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由细菌、真菌、卵菌或病毒等病原菌引起的病害,导致产量和品质的下降,尤其是由葡萄白粉菌Erysiphe necator Schw.[syn.Uncinula necator(Schw.)Burr.]
学位
克里角梢小蠹(Trypophloeus klimeschi Eggers)是新疆杨(Populus alba var.pyramidalis Bunge)的毁灭性害虫,于1915年首次在吉尔吉斯斯坦发现,2003年在中国新疆爆发,目前在甘肃敦煌地区危害严重,并逐渐向周围区域扩散。尽管,克里角梢小蠹的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寄主选择和肠道微生物群落已被较为系统地研究,但与种群繁殖和营养代谢密切相关的生
学位
微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parvum)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肠道寄生虫,可导致婴幼儿、新生动物和免疫缺陷个体的严重腹泻,甚至死亡。它是造成全球2岁以内儿童致死性腹泻的第二大病因,也是引起1月龄内犊牛腹泻的主要原因。目前被批准的可用于治疗隐孢子虫病的药物仅有硝唑尼特,但该药物在健康个体中仅有56%~96%的疗效,在免疫功能缺陷或婴幼儿个体中没有疗效,目前尚没有用于预防隐孢子虫感染
学位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也被称作“猪蓝耳病”,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疫病,对全世界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PRRS病毒(PRRS virus,PRRSV)是一种具有囊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属于套式病毒目(Nidovirales)、动脉炎病毒科(Arteriviridae)、β-动脉炎病毒属(Be
学位
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是一种在细胞内寄生的机会性致病原虫,可感染包括人在内的几乎所有的温血动物,严重威胁人及动物健康。近年的研究发现,病原微生物感染会诱导宿主细胞编码RNA及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 RNA)的显著差异表达,nc RNA可通过调控宿主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参与多种病原体与宿主的相互作用过程。T.gondii裂解周期(lytic cycle
学位
黄土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地,在保障区域粮食安全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该区域农业生产受土壤养分不足和水资源短缺等限制,农田地力和作物产量低,新垦耕地与退化耕地地力无法在短期内快速提升以满足现代农业生产需求,且在黄土区传统旱地雨养农业中,典型作物小麦、玉米产量与地力维持和水土资源高效利用之间的关系仍有待深入。本研究以黄土区主要粮食作物小麦和玉米为供试作物,通过大田试验配合盆栽试
学位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影响和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随着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该区生物结皮平均盖度达到60%~70%,显著影响坡面的水土流失。目前,虽有不少研究关注生物结皮对水土流失的影响,但鲜有研究关注不同盖度生物结皮对坡面产流产沙过程的影响,其影响机理不清,尚不能量化生物结皮盖度与坡面产流产沙之间的关系,是生物结皮水土保持
学位
土壤微生物是影响初级生产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因素,是生物圈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构成。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温度升高及其所带来的诸多变化将通过改变微生物群落和功能影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进而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及其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目前人们对于长期气候变暖背景下高原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响应及其动态变化的了解仍十分有限。本研究以高寒草甸和灌丛两种典型植被类型下土壤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