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分为以下部分: 第一部分 血清BNP对于评估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外科治疗风险及预后的价值探究 目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HOCM)是一类较常见的肥厚型心肌病,为临床上致青少年心源性猝死最常见原因的之一。血清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在既往研究中显示与左心室肥厚相关,且在不少研究中都表现出对于心血管疾病预后的预测价值。现在临床对HOCM诊治方案的确定主要依赖临床症状,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特定HOCM患者人群术前血清BNP水平与HOCM严重程度、手术预后情况之间的联系,探究血清BNP对于评估HOCM外科治疗风险与预后的价值。 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在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因HOCM入院,并施行外科手术治疗的11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选及排除标准纳入107例患者进入分析集。应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和Spearman相关系数法分析术前血清BNP水平与患者临床症状、心功能、术前最大室间隔厚度、术前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术前血清BNP水平与术前患者心功能NYHA分级、术前症状、术前室间隔厚度、术前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均无明显相关性(r=0.013,p=0.923; r=-0.145,p=0.270; r=0.101,p=0.440; r=0.344,p=0.213)。外科治疗术后患者梗阻症状明显缓解,平均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从104.24±19.41mmHg下降至10.25±8.23mmHg(p<0.01)。在平均19±2.1个月的随访时间中,共记录了16例远期不良事件,包括心源性猝死1例,心血管原因再次手术1例、心力衰竭4例、脑卒中1例、复查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超过30mmHg4例,再次出现肥厚型心肌病相关症状5例。以是否发生远期不良事件,将患者分为事件组和非事件组,两组间术前及术后血清BNP水平无差异(p=0.43)。以血清BNP水平1800.00 pg/dL为界值将患者分为高血清BNP组和低血清BNP组,作Kaplan-Meire生存曲线,经Log-Rank检验和Breslow检验分析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显示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p=0.734; Breslowp=0.683)。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各因素对远期预后的影响,发现术后远期不良事件的发生与年龄(HR1.052,p=0.021)、术前心房颤动(HR4.542,p=0.012)、术前左房内径(HR1.056,p=0.042)、术前左室舒张末期内径(HR1.121,p=0.010)和术后心房颤动(HR4.042,p=0.002)相关,与术前血清BNP水平和术后3月血清BNP水平无关(HR1.056,p=0.571; HR1.563,p=0.452)。进一步行Stepwise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年龄(p=0.024)和术后心房颤动(p=0.003)是术后远期不良事件的独立影响因子。 结论:对于外科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患者,术前血清BNP水平与术前心功能、术前症状、术前室间隔厚度、术前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并无显著相关性,对术前判断心肌解剖病变的严重程度方面价值有限。术前血清BNP水平与术后血清BNP水平在预测术后远期不良事件的发生方面并没有意义。年龄、术前心房颤动、术前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术前左房内径、术后心房颤动是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外科治疗术后远期不良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高龄、术后发生心房颤动是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外科治疗术后远期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 第二部分 血清GDF-15对于评估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外科治疗风险及预后的价值探究 目的:生长分化因子-1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15,GDF-15)在既往研究中被证实与心肌保护、抗心肌肥厚有关,与肥厚型心肌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并且在多项研究中都显示出预测心血管疾病预后的能力。本研究旨通过分析特定HOCM患者人群术前血清GDF-15水平与HOCM严重程度、手术预后情况之间的联系,探究血清GDF-15对于评估HOCM外科治疗风险与预后的价值。 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在2013年8月至2015年3月间因HOCM入院,并施行外科手术治疗的8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选排除标准纳入86例患者进入分析集。应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和Spearman相关系数法分析术前血清GDF-15水平与患者临床症状、心功能、术前最大室间隔厚度、术前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之间的相关性。以术后远期不良事件为终点事件,应用Kaplan-Meire生存曲线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血清GDF-15水平与外科治疗远期预后的关系,并进一步行多因素分析寻找影响外科治疗远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子。 结果:术前血清GDF-15水平与患者术前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存在明显相关性(r=0.925,p=0.025)。外科治疗术后患者梗阻症状缓解明显,平均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从107.21±18.54mmHg下降至11.05±7.44mmHg(p<0.01)。在平均25±1.7个月的随访时间中,共记录了11例远期不良事件,包括心源性猝死1例,心血管原因再次手术1例、心力衰竭2例、复查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超过30mmHg3例,再次出现肥厚型心肌病相关症状4例。以术前血清GDF-15水平与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做ROC曲线,得到1个相关界值,为467.48 ng/L(AUC=0.814,p<0.001)。利用这个界值,将患者分为高GDF-15组和低GDF-15组,作Kaplan-Meire生存曲线,经Log-Rank检验和Breslow检验分析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上显著差异(Log-Rank p=0.023; Breslow p=0.041)。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各因素对远期预后的影响,发现术后远期不良事件的发生与年龄(HR1.037,p=0.009)、术前左房内径(HR1.033,p=0.021)、术后心房颤动(HR3.856,p=0.010)和术前血清GDF-15水平(HR2.451,p=0.050)相关。进一步行Stepwise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年龄(p=0.013),术后心房颤动(p=0.020)和术前血清GDF-15水平(p=0.031)是术后远期不良事件的独立影响因子。 结论:对于外科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患者,术前血清GDF-15水平与术前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具有显著相关性,在协助判断解剖病变严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价值;术前血清GDF-15水平>467.48 ng/L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在外科治疗后将更容易发生术后远期不良事件;年龄、术前左房内径、术后心房颤动和术前血清GDF-15水平是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外科治疗术后远期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高龄、术后心房颤动和术前血清GDF-15>467.48 ng/L是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外科治疗术后远期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 第三部分 血清TN-C对于评估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外科治疗风险及预后的价值探究 目的:腱糖蛋白C(Tenascin-C,TN-C)既往被证实在出现心肌损伤时在心脏组织中表达增加,与心肌纤维化相关。本研究旨通过分析特定HOCM患者人群术前血清TN-C水平与HOCM严重程度、手术预后情况之间的联系,探究血清TN-C对于评估HOCM外科治疗风险与预后的价值。 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在2013年8月至2015年3月间因HOCM入院,并施行外科手术治疗的8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Kaplan-Meire生存曲线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血清TN-C水平与外科治疗远期预后的关系,并进一步行多因素分析寻找影响外科治疗远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子。 结果:术前血清TN-C水平与患者术前最大室间隔厚度和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存在明显相关性(r=0.872,p=0.045; r=0.934,p=0.031)。外科治疗术后患者梗阻症状明显缓解。平均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从107.21±18.54mmHg下降至11.05±7.44mmHg(p<0.01)。在平均25±2.1个月的随访时间中,共记录了11例远期不良事件,包括心源性猝死1例,心血管原因再次手术1例、心力衰竭2例、复查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超过30mmHg3例,再次出现肥厚型心肌病相关症状4例。以术前血清TN-C水平与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做ROC曲线,得到1个相关界值,为7.24μg/mL(AUC=0.567,p<0.05)。利用这个界值,将患者分为高TN-C组和低TN-C组,作Kaplan-Meire生存曲线,经Log-Rank检验和Breslow检验分析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上显著差异(Log-Rank p=0.023 Breslow p=0.041),但根据术前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和室间隔厚度进行校正后,该差异不再显著(HR=0.694[0.343,1.726],p=0.465)。 结论:对于外科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患者,术前血清TN-C水平与术前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最大室间隔厚度具有显著相关性,在协助判断解剖病变严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