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贸易方式结构变化与就业性别歧视——基于产品内国际分工背景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中国的加工贸易方式伴随着产品内国际分工而产生,其主要凭借自身劳动力成本优势承接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加工贸易的飞速发展引起了中国贸易方式结构的较大变化。而近年来,随着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战略的推行,加工贸易占比总体开始下降,并且出现了由东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这说明中国贸易方式结构变化显示出地区间非对称性变化的特征。结合中国劳动力市场就业,长期以来女性的就业地位较之男性都处于劣势地位。学者们认为引起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发展中国家的女性在教育水平、社会地位方面不及男性就业者,从而导致了劳动力市场就业性别歧视的长期存在。结合近年来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尽管有着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对外贸易总量连创佳绩、全国教育水平稳步提升等良好的经济社会背景,中国的女性就业比重却出现了不升反降的趋势,并且东部地区女性就业比重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这一现实背景为本文深入探究中国贸易结构方式变化与就业性别歧视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支撑。  本文在搜集和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确定了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一方面,总体分析中国贸易方式结构变化对就业性别歧视产生的纵向影响。另一方面,基于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贸易方式结构的横向差异,比较分析不同区域贸易方式结构调整对就业性别歧视产生的影响程度差异。同时分析中国贸易方式结构中加工贸易方式由东向中西部的转移过程对中西部地区就业性别歧视产生的影响。  首先,本文分析了中国贸易方式结构变化与不同性别劳动者的就业现状。就中国贸易方式结构的纵向变化来说,自1981年来中国贸易方式变化情况具体表现为加工贸易方式与一般贸易方式的此消彼长。从数据上来说,1981年至1999年是中国加工贸易飞速发展阶段。1994年中国加工贸易比重超过一般贸易,成为我国占比最高的贸易方式。但是加工贸易比重于2006年开始逐步下降。就中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贸易方式结构的横向变化来说,东部地区的加工贸易额度一度占到全国总量的75%以上。但在2006年左右出现了下降趋势,加工贸易出现了由东向西的转移趋势。反观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男性的就业比重一度可以达到女性就业比重的两倍,并且女性就业比重于2006年左右逐步下降,东部下降幅度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本文将中国贸易方式结构变化与劳动力市场联系起来分析,不难发现中国就业性别差异拉大的背后与中国贸易方式结构有着某些联系。  接着,本文在综述了关于贸易规模、贸易自由化影响就业性别歧视的文献基础上,再结合不同贸易方式结构影响就业的文献,梳理出贸易方式结构变化影响就业性别歧视的传导机制。贸易方式结构变化首先影响不同技能劳动者的就业机会。中国以劳动力资源优势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随着加工贸易比重的上升,低技能劳动者获得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再结合劳动力市场理论,男性与女性存在禀赋差异,并且获得教育的机会不同,在社会与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以及对自身人力投资意愿不同,最终使得女性就业主要集中在低技能劳动部门。将两者相联系,本文推导出:贸易方式结构中加工贸易比重的上升有利于缓解女性就业环境,降低性别就业歧视。此外,由于不同区域贸易依存度的差异,贸易方式结构变化对就业性别歧视产生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并且,随着加工贸易由东向中西部转移的背景,贸易方式结构变化对中西部地区就业性别歧视的影响增加。  最后,基于以上理论分析,本文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证研究:第一,选取中国1990-201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总体分析中国贸易方式结构变化对就业性别歧视产生的纵向影响。第二,选取2003-2013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静态和动态两种模型比较中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贸易方式结构调整对就业性别歧视产生的差异性影响。第三,选取2006-2013年的中西部面板数据,分析加工贸易生产基地的横向转移,对中西部地区就业性别歧视产生的影响。第四,用制造业行业女性就业数据来进一步检验前面全行业数据得出的实证结论。通过以上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从总体影响结果来看,贸易方式结构的优化升级会提高就业性别歧视,不利于女性就业。从区域比较分析结构来看,由于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贸易依存度的差异,因此东部地区贸易结构变化对就业性别歧视的影响程度显著大于中西部。加工贸易在区域间的转移将改善中西部地区女性的就业环境。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选题较为创新,本文从贸易方式结构出发深入分析了其对就业性别歧视的影响。第二,研究视角比较创新。本文从纵向总体分析和横向区域比较两个视角来分析了两者之间的联系。第三,在计量方法的应用上,将静态和动态的面板模型相结合增强了回归结果的可比性和解释力。  本文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第一,由于数据可得性的限制,本文选取的时间序列数据不够长,就业数据只涉及城镇劳动力市场数据。第二,本文的理论梳理和总结还不够深刻和精炼。第三,本文的实证分析不够深入,还可以进行一些检验和修正来增强回归的稳健性。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微波着陆信息处理系统是MLS机载设备在研制、生产和维修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专用测试设备,文中论述了研究微波着陆信息处理系统的必要性,并从硬件结构上说明了微波着陆信息
摘要:IPv4向IPv6过渡是网络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运用一种现实的、可行的过渡技术来解决IPv4与IPv6之间的通信问题,也就成了IPv4向IPv6平滑过渡的关键,本文主要是探讨基于NAT-PT技术的翻译网关技术的基本原理研究。  关键词:IPv4;IPv6;网络地址翻译—协议翻译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36-0000-0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