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在促进了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对人类的身心健康以及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因此,运用科学的方法探寻社会可持续发展之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生态足迹法作为一种科学的生态环境负荷评价方法,通过将地区经济发展和人口生活所需的各类资源能源转化为相应的土地面积来评估地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十分直观且便捷,因此在世界上获得了普遍的认可和广泛地应用。本文以苏州市为例,对其在2005-2014年的生态足迹状况进行动态评价,从时间上看,尽管苏州市生态足迹在这十年间有所下降,但是生态承载力下降幅度更大,导致苏州市生态赤字不断扩大。从空间上看,将苏州市划分为市区、吴江区、常熟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和太仓市六个地区,对苏州市在空间分布上所体现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比对和分析,发现苏州市区和昆山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相对较强,而太仓市可持续发展水平在所有地区中最低。同时,本文引入了万元GDP生态足迹、生态压力指数、生态经济发展能力指数、生态多样性指数和土地承载力协调系数等指标来综合考量苏州市可持续发展状况,结果表明虽然苏州市资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生态压力指数有所下降,但仍整体呈现出生态足迹消费结构不合理、土地承载供不应求、生态经济发展能力不断降低的状况,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在此基础上,本文选取STIRPAT模型对苏州市生态足迹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到人口因素、经济因素与生态足迹呈正相关关系且影响较大,科技水平与生态足迹呈负相关关系且影响相对较小。根据上述研究结果,结合苏州市实际发展状况,从人口、经济、科技及土地利用规划等四个方面对缩小苏州市生态赤字、降低生态承载负担、提高苏州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