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城市化迈向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时代,中国的经济、社会和城市化呈现快速、持续发展的态势,城市规模迅速增长,城市空间结构发生剧变。国内大中城市先后提出了城市的跨越式发展战略,新城区建设迅速发展。中国新城建设在汲取西方新城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新城建设职住平衡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理应避开西方新城建设职住分离的陷阱,然而,中国大城市新城与主城间交通拥堵,通勤时间持续增长,新城建设存在严重的职住分离现象。在此背景下,笔者基于居住—就业视角,选取南京东山副城、江北副城、仙林副城作为实证研究对象,比较分析南京三个新城区居住与就业空间的相关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进而对中国大城市新城建设的职住失调间题,其发展规律、形成机制、均衡发展的控制引导模式进行深入探讨,以期推动大城市新城区以更为健康、协调的方式发展。论文首先对国内外新城建设、居住空间、就业空间、居住就业关系等方面相关研究进行了归纳与总结,确立了基于居住—就业视角的新城区居住、就业空间协调发展机制研究的技术路线和研究框架。在总结国内新城建设及南京新城区发展演变进程的基础上,对南京三个新城区居住就业的总量进行测度,结果显示南京新城区居住-就业总量相对平衡。论文进而选取江北副城的泰山园区、仙林副城的仙鹤片区、东山副城的百家湖片区进行问卷调研,利用SPSS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单因子-主因子-聚类分析”的因子分析法分别对三个新城区的居住和就业空间特征进行比较分析。随后,以职住人群的通勤行为特征为剖析点,分析新城区居住就业失配关系,测算职住人群的居住就业分离度,基于职住分离度分别对三个新城区居住、就业人群的职住失配特征进行解析和对比研究。最后,归纳总结了新城区居住-就业空间协调发展的“总量平衡律”、“结构匹配律”、“通勤交通适配律”、“公共设施协配律”,对新城区居住-就业空间结构失配现象形成的内在动因进行探讨,并提出新城区居住-就业空间均衡发展的控制引导模式和优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