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丁对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力学特征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xh12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常见病,累及10-50%的育龄女性,临床表现为痛经、盆腔肿块、不孕等,严重危及女性的生活质量和生育功能。药物治疗效果差,保守性手术复发率高。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吸烟女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风险可以下降50%,具体原因不清,阐明其机制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该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为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为了在体内验证尼古丁具有降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风险的作用,本文第一部分采用转RFP小鼠子宫作为供体移植到去势裸小鼠腹腔腹膜上,设立对照组(C)、雌激素组(E)、雌激素加尼古丁组(E+N)及雌激素加孕激素组(E+P),分别给予苯甲酸雌二醇、尼古丁及己酸羟孕酮后测腹腔病灶的荧光强度及面积大小,同时用放射免疫法检查血清雌二醇浓度。结果E+N组总病灶荧光强度低于E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E+N组血清雌二醇水平未发现低于E组。表明尼古丁在体内试验具有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症样病灶的生长作用且该模型尼古丁组血E2浓度未见降低。为了证实尼古丁是否通过雌激素受体通路实现降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风险的作用,本文第二部分在体外实验研究了尼古丁处理后对ERE报告基因表达影响的影响,并用正常(NESC)和内异症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在位EuESC、异位EcESC)原代培养给予尼古丁和雌激素处理后对其生长、雌激素调控基因CCND1、MYC、 PGR以及雌激素受体ESR1、ESR2及GPER表达水平的影响。未发现尼古丁具有抑制ERE报告基因表达水平、细胞生长以及雌激素调控基因和雌激素受体表达水平的作用,尼古丁也没有明显抑制芳香化酶的表达水平,尼古丁可能不是通过抑制雌激素受体通路而降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为了证实尼古丁是否通过对子宫内膜间质细胞运动和迁移能力的影响表现降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风险的作用,本文第三部分在体外实验用凝胶收缩实验、细胞黏附实验以及活细胞运动实验研究了尼古丁和雌激素对NESC、EuESC和EcESC运动和迁移能力的影响。发现EuESC凝胶收缩能力强于NESC, EuESC及EcESC细胞运动能力强于NESC,尼古丁可以抑制雌激素促NESC凝胶收缩作用及细胞黏附作用而在EuESC中不明显,在细胞运动实验中尼古丁对三种细胞的影响都不明显。尼古丁对NESC迁移的抑制及黏附的促进可能抑制了ESC的转移和侵袭从而影响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和发展。为了研究尼古丁抑制ESC运动和黏附的机制,本文第四部分在体外实验用pull-down方法和免疫荧光方法检测了尼古丁和雌激素对NESC、EuESC和EcESC的RhoA活性的影响和对黏着斑的影响。结果表明EuESC的RhoA活性明显高于NESC,尼古丁可以抑制EuESC的RhoA活性而加雌激素后这种抑制作用不明显。NESC、EuESC及EcES三者的张力纤维和黏着斑形成逐步升高,尼古丁处理对张力纤维影响不明显而对黏着斑形成无论雌激素存在与否都有抑制作用。结论:NESC、EuESC和EcESC三种细胞运动能力逐渐升高,而尼古丁通过抑制RhoA的活性影响细胞的运动能力而降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风险。综上所述,尼古丁通过抑制RhoA的活性影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运动,抑制间质细胞的迁移,促进黏附,可能是尼古丁降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未能发现尼古丁对雌激素经典通路有抑制作用。NESC、EuESC及EcESC三种细胞运动能力的渐进性变化提示内异症存在细胞力学特征的紊乱,抑制内膜间质细胞的力学运动是一个新的不依赖于HPO轴的干预环节。
其他文献
创业型企业战略选择的影响因素有外部环境因素、行业环境因素和内部环境因素。而外部环境因素、行业环境因素相比于内部环境因素的控制性低。创业型企业战略选择的内部环境影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有效手段之一。TURP可解除患者尿路梗阻,但由于手术创伤及膀胱功能尚未恢复,术前下尿路症候群(LUTS)如尿频、尿急、夜尿增多和
神经外科在临床中是一个风险程度比较高的一个科室,为了更进一步地保证患者护理安全、病区护理安全,降低发生缺陷及差错,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临床护理,我科室在2019年1月开始
随着电影业的蓬勃发展,作为大众娱乐的影视作品已经获得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而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则使得各国之间影视作品之间的交流愈发频发,这无形中催生了字幕翻译。该文拟
肺炎克雷伯菌是肠杆菌科细菌中引起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而碳青霉烯类药物是治疗由肠杆菌科细菌引起感染的一类重要的抗菌药物,耐药一旦发生,临床治疗将面临极大挑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