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2019年中国肝癌流行趋势及大学生肝癌知信行调查研究

来源 :南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jcd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收集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中1990~2019年中国肝癌发病及死亡数据资料,分析1990~2019年中国肝癌发病和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建立年龄-时期-队列模型,探讨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对肝癌发病率变化的影响;抽样调查湖南省某高校大学生肝癌知信行现状及影响因素,为科学实施肝癌防治的健康教育、提升大学生人群健康素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收集整理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中1990~2019年中国肝癌发病和死亡数据资料,首先,通过Joinpoint软件建立联结点回归模型,计算APC和AAPC等指标值,分段描述并分析肝癌发病和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其次,利用Stata软件来构建年龄-时期-队列模型,探究肝癌发生风险的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2)应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了解大学生肝癌知信行现状。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探索大学生肝癌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因素。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究大学生肝癌知识、态度、行为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1990~2019年,中国肝癌标化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肝癌标化发病率基本表现为男性高于女性,中国肝癌标化发病率平均每年下降3.181%(AAPC=-3.181,P<0.05),中国男性肝癌标化发病率平均每年下降2.867%(AAPC=-2.867,P<0.05);中国女性肝癌标化发病率平均每年下降3.937%(AAPC=-3.937,P<0.05)。1990~2019年,中国肝癌标化发病率有4个转折点,分别为1996年、2001年、2005年、2010年,根据转折点将变化区段划分为5个区段,各区段标化发病率变化趋势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1990~1996年,2010~2019年2个趋势段分别以1.467%、1.138%年平均增长速度上升,1996~2001年,2001~2005年,2005~2010年3个趋势时段分别以5.131%、17.315%、2.034%年平均减低速度下降。1990~2019年,中国肝癌标化死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基本表现为男性高于女性,中国肝癌标化死亡率平均每年下降3.522%(AAPC=-3.522,P<0.05),中国男性肝癌标化死亡率平均每年下降3.244%(AAPC=-3.244,P<0.05),中国女性肝癌标化死亡率平均每年下降4.075%(AAPC=-4.075,P<0.05)。1990~2019年,中国肝癌标化死亡率有4个转折点,分别为1995年、2000年、2005年、2012年,根据转折点将变化区段划分为5个区段,各区段死亡率变化趋势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1990~1995年,2012~2019年2个趋势段分别以1.687%、1.282%年平均增长速度上升,1995~2000年,2000~2005年,2005~2012年3个趋势时段分别以3.995%、15.452%、2.393%年平均减低速度下降。(2)APC模型分析显示,1990~2019年,我国肝癌发生风险的年龄效应为随年龄增加而增大(男性:-2.357~0.809;女性:-1.874~1.374),时期效应为随着年份的增加先减低后增加(男性:0.379~-0.353~0.002;女性:0.553~-0.328~-0.208),队列效应为随出生队列的发展而出现明显下降(男性:0.769~-0.717;女性:0.660~-0.915)。(3)调查总计回收有效问卷1558份。大学生肝癌KAP得分率为67.68%,知识得分率为57.53%,态度得分率为78.72%,行为得分率为70.76%。女大学生肝癌知识得分(t=-3.746,P<0.001)、态度得分(t=-7.865,P<0.001)、行为得分(t=-8.149,P<0.001)高于男大学生;医学专业学生肝癌知识得分(t=9.952,P<0.001)、态度得分(t=6.045,P<0.001)、行为得分(t=9.643,P<0.001)高于非医学专业学生;高年级学生肝癌知识得分(F=9.276,P<0.001)、态度得分(F=6.639,P<0.001)、行为得分(F=3.387,P=0.009)高于低年级学生;家庭居住地为城镇的学生知识得分高于农村地区学生(t=2.657,P=0.008);父母文化程度越高的学生知识得分情况越好(F=8.225,P<0.001)。肝癌知识、态度、行为两两之间均互为正相关关系。结论(1)1990~2019年中国人群肝癌发病及死亡率呈波动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在明显下降到最低水平后,近年来有回升趋势,且肝癌发病率的下降幅度低于死亡率,肝癌发病率仍然处于较高水平。在两性中,男性和女性的发病及死亡率呈下降趋势,男性肝癌发病及死亡率均高于女性。(2)1990~2019年,中国人群肝癌发生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随着出生队列的增长而降低,随着时期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后降的趋势。(3)大学生肝癌态度、行为水平一般,知识水平略差,应进一步加强肝癌健康教育工作,特别是男性、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的健康宣教工作。(4)肝癌知识、态度、行为两两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在实际开展肝癌相关健康宣教工作时,需注意肝癌知识、态度、行为三者之间的正相关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PM2.5致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内质网应激与铁死亡的分子机制,并探究大蒜素的保护作用,为科学评价大气PM2.5对心血管健康的风险提供基础科学数据,并为预防其潜在的健康风险提供新的思路与途径。方法:1.利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构建细胞模型,探讨PM2.5诱导HUVECs细胞发生内质网应激和铁死亡的机制。用浓度为0、1、5、25μg/m L的PM2.5处理HUVECs细胞,采用Western blo
学位
铀(U)是核能的主要来源,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和军事活动中。高浓度的铀对人类健康以及环境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建立简单、灵敏、快速的检测铀酰离子(UO22+)的新方法具有重要意义。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MSN)具有比表面积大,内表面易于修饰,介孔孔径可调等特点,在催化、吸附、离子交换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将MSN可实现信号分子的可控释放和信号放大技术相结合,发展了两种高灵敏
学位
DNA双链断裂(DNA double strand breaks,DSBs)是最严重的DNA损伤形式之一,哺乳动物细胞主要通过非同源末端连接(non homologous end jointing,NHEJ)与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HR)两种途径修复。TAB182(TNKS1-binding protein of 182 k Da),在酵母双杂交试验中发现其能
学位
核产品生产以及核废料后续处理过程中可导致铀以离子形态排放到环境中,引起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进而对人体产生极大的危害。铀在水环境中主要以铀酰离子(UO22+)的形式稳定存在。脱氧核酶(DNAzyme)因其优越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广受研究者关注,常常作为优秀的DNA探针被用于微量甚至痕量金属离子的检测。本文基于特异性脱氧核酶结合荧光和比色方法设计了三种生物传感体系并成功将其用于实际水样中UO22+的检测
学位
<正>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是临床上常见的血管外科疾病,是由于静脉内血栓形成引起完全或不完全阻塞的静脉回流障碍及其他相关病理改变,包括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及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PE),其中下肢DVT尤为常见[1]。下肢DVT形成后造成血管的阻塞,使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流
期刊
目的: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是导致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内质网应激和铁死亡参与CVD的发生和发展,是其重要的治疗靶点。纳米二氧化硅(Silica nanoparticles,SiNPs)被广泛应用于商业、工业、医疗行业等各个领域。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是革兰氏阴性细菌产生的内毒素,由于其在环境中的普遍存在,SiNPs
学位
铀是核电产业以及核技术应用领域的重要原料,与此同时,铀还是一种具有放射性、动态生物毒性和化学毒性的金属。大量的含铀废水产生于铀的开采冶炼、核能的利用和相关科学研究,为了生态环境不被污染以及人类健康不被威胁,对含铀水环境进行无害化治理以及对铀分离回收再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吸附是富集分离废水和海水中U(VI)的有效方法,其研究重点是制备出对铀吸附容量高、可循环利用以及无二次污染的吸附材料。海藻酸钠水凝胶
学位
目的了解2010-2020年湖南省以及2020年湖南省各市州的卫生资源配置情况,并对其配置效率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并提出优化配置的策略,对即将启动的“十四五规划”以及政府制定更完善的卫生政策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分析对湖南省卫生资源配置情况进行研究;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中的VRS模型(Variable Returns to Sca
学位
目的:通过干预JAK-STAT通路信号传导及敲低其上游信号分子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LIF),探讨JAK-STAT通路在硫酸铍致16HBE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结合前期研究,进一步阐明硫酸铍的毒作用机制。方法:1.用0、100、150、200、250、30
学位
目的:探讨硫酸铍(beryllium sulfate,BeSO4)诱导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恶性转化过程中长链非编码RNA SNHG11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用CCK-8法测定0、20、50、125和312.5μM BeSO4染毒16HBE细胞48 h后的细胞活力,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2、用50μM BeSO4处理16HBE细胞45代(约23周),每代染毒24 h,3-4天传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