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刺防治糖尿病合并脑缺血导致学习记忆障碍的机理研究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糖尿病(DM)是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呈急剧上升之势.DM慢性并发症可损害全身各系统,其中DM神经病变是使DM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对DM中枢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显示,DM合并脑动脉硬化较非DM者高2-4倍,DM引起的血管病变使中风的危险性增加4-5倍,而中风的结果又使DM病情进一步加重.DM可引起认知功能的障碍;DM与血管性痴呆(VD)的关系较密切,DM患者的VD发生率为33%;DM患者老年性痴呆的发病率是正常人的两倍;与正常脑老化相比,DM引起的脑萎缩发病年龄提前.在中国,DM并发脑血管意外则更为常见.然而,目前对这一慢性并发症的防治尚无满意的疗法.临床研究表明,针刺可改善认知障碍;针刺治疗老年痴呆有一定效果.综合149篇论文有关针灸治疗1334例老年痴呆的统计表明,单纯针刺治疗的有效率为83.57%.动物实验研究显示,电针、艾灸和穴位注射均能改善衰老小鼠的空间分辨能力;针刺"百会"穴能改善大鼠被动逃避反应障碍,改善记忆的存储功能.近年来,针灸疗法用于治疗DM,尤其是对血管及神经并发症,以其疗效确切、作用持久、副作用少而受到医学界的普遍关注.该研究组的相关工作也显示:针刺可减轻DM小鼠和大鼠学习记忆障碍的程度.以上研究均表明,针刺对DM引起的记忆障碍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但至今为止尚缺少从多水平、多层次上开展的深入的机理研究.因此,该研究在糖尿病合并脑缺血导致学习记忆障碍模型上从整体、细胞及递质水平研究其病理改变及针刺对其防治作用的机理,从而为阐明针刺防治DM记忆障碍的机理提供新的科学资料,为推广针刺防治学习记忆障碍、提高针灸临床疗效提供实验依据.研究内容 糖尿病合并脑缺血导致学习记忆障碍模型的建立及针刺效应采用行为学和H-E染色方法建立糖尿病合并脑缺血导致学习记忆障碍的动物模型,同时观察针刺的防治作用.材料和方法实验用健康雌性Wistar大鼠,体重150-200g.随机将动物分为正常对照组(15只)和实验组(80只).禁食12小时后,实验组动物腹腔注射2%链脲佐菌素(STZ)60mg/kg;正常对照组和脑缺血组动物注射等量的柠檬酸钠缓冲液.1周后测定血糖,空腹血糖高于15.5mM定为DM模型.注射STZ三天后,在1%的戊巴比妥钠(4ml/kg,i.p.)麻醉下,采取仰卧固定,颈正中切口,分离双侧颈总动脉,用动脉夹阻断15分钟后再灌注5分钟.如此重复阻断两次.假手术组只进行双侧颈总动脉的分离,不夹闭动脉.缺血再灌注术后10天和30天,确认肢体无残疾者进行行为学测试.动物分为五组,分别是正常对照组(Con,n=15),糖尿病+假手术组(DM+Sham,n=19),脑缺血组(CI,n=18),糖尿病+脑缺血组(DM+CI,n=18)即模型组,糖尿病+脑缺血组+针刺组(DM+CI+Acup,n=17)即针刺治疗组.选穴原则为活血通络、益气补肾、安神醒脑.针刺穴位为"百会"、双侧"三阴交"、"脾俞"或"百会"、双侧"肾俞"、"足三里",两组穴位交替进行,手针治疗,留针30分钟,隔日一次.从手术后一周开始针刺,共治疗30次,疗程60天.模型组也同样进行捆绑,但不针刺.脑缺血术后10天和30天,动物进行行为学测定.采用跳台测定动物的被动回避反应、主动回避反应能力,Morris水迷宫测定其空间记忆能力.行为学试验结束后进行常规灌注固定后,取出脑组织,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结论该研究首次采用STZ诱导糖尿病合并双侧颈总动脉缺血再灌注法,建立了糖尿病合并脑缺血再灌注导致学习记忆障碍的一种新的改良的模型,观察了针刺对由此引起的学习记忆障碍的防治作用,研究了其可能的作用机理.认为针刺的防治作用是通过增强海马CA1和CA3区COX的活性,促进海马细胞的能量代谢,提高AChE能纤维的密度,进而提高突触传递的效率,增强其细胞的功能重建,增强突触的可塑性,从而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合并脑缺血导致的学习记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