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前期综合征(Premenstrual Syndrome, PMS)是当今医学界最为关注的前沿课题之一,医学和生命科学家已将其列入“对神经科学的挑战――未来10年要回答的50个重要问题”。国际上近年PMS诊断与疗效评价渐趋一致,患者《症状严重程度每日记录量表》(Daily Record of Severity of Problems,DRSP)成为诊断和疗效衡量工具。祖国医学古典医籍中没有经前期综合征这一病名记载,但根据其不同症状,分别有经行身痛、经行头痛、经行吐衄(倒经)、经行乳房胀痛、经行浮肿、经行泻泄等十余种病证描述。如《张氏医通》云:“每遇经行,辄头痛,气满,心下怔忡,饮食减少,肌肤不泽,此痰湿为患也。”《古今医鉴》曰:“行经之际,与产后一般,将理失宜……若其时劳力太过,则生虚热,亦为疼痛之根,若喜怒则气逆,气逆则血逆,逆于腰腿心腹背胁之间,遇经行时,则痛而重著,过期又安。”中医认为在五脏六腑中,肝、脾、肾三脏与本病关系更为密切,尤以肝最为重要。肝藏血主疏泄,体阴而用阳。若肝血不足,不能柔润以养肝体,则肝阳上亢,肝气上逆;肝失柔养,失于条达,疏泄失职,则肝气郁滞,气滞则血瘀;肝木乘脾,又致脾虚湿停;肝肾同源,肝之阴血亏虚导致肾阴不足,肾气虚损。加之月经期前或行经期间,妇女冲任气血变化加速,此时肝血下注冲任,血海满盈,处于溢泻状态,而全身阴血相对不足,尤其肝血不足更为突出,则平素潜伏的致病因素乘机作祟,导致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而发本病。目的本课题研究拟探讨情志因素与PMS发病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共分为三个部分:1.文献综述:从中医学对该病的古代文献研究,近代中医药对该病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等方面,西医学对该病的发病机制、治疗进展等方面对经前期综合征的中西医研究近况进行系统阐述。2.现况调查:调查不同群体、年龄19至45岁的女性共计300人,筛选符合PMS诊断的患者,了解并分析PMS发病情况及主要症状特征,并进行《生活事件量表》、《艾森克人格评分》调查,通过PMS症状特征及相关量表调查,探讨该病的发病机制。3.临床研究:从现况调查患者中筛选符合PMS诊断且病情分级为中重度的患者60例,完成2个月经周期《月经周期症状每日自我评价表》和《症状严重程度每日记录量表》(DRSP),根据结果填写《患者PMS症状程度打分表》,并于第二个月经周期的第19-25天完成抽血。其中22例患者给予疏肝解郁药治疗2个月经周期,对纳入病例进行疗效评价研究,患者在治疗后第3个月经周期填写《月经周期症状每日自我评价表》和《症状严重程度每日记录量表》(DRSP),根据结果填写《患者PMS症状程度打分表》,并于第三个月经周期的第19-25天完成抽血。通过观察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雌二醇(E2 )、孕酮(P)、泌乳素(PRL)、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 )水平变化,探讨情志因素与PMS发生的相关性。结果1.按照PMS诊断标准,现况调查的300人中,符合PMS诊断为82人,发病率27.3%。通过相关量表调查,发现PMS患者发病多与学习、工作紧张,压力大,反感月经等情志因素相关。2.临床研究中,通过对60例中重度PMS患者《PMS症状程度打分表》、《月经周期症状每日自我评价表》和《症状严重程度每日记录量表》的分析,发现多数患者具有情绪低落或抑郁消沉(65%)、情绪失控愤怒发火(93.33%)、烦躁易怒(95%)、焦虑或忧思烦虑(51.67%)、乳房胀痛或触痛(71.67%)、胃脘胀气或腹胀(85%)等肝郁气滞证表现。且又以情绪失控愤怒发火、烦躁易怒等情绪表现最为明显。证实肝郁气滞证是PMS的重要证型之一。3.应用疏肝解郁药治疗后PMS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其中显效3例,占13.63%;有效18例,占81.82%;无效1例,占4.55%。总有效率为95.45%。《患者PMS症状程度打分表》症状评分值降低,说明疏肝解郁药“经前平颗粒”对PMS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以药测证,证明肝郁气滞是PMS发病的重要病机。治疗后血清E2、P较治疗前有升高趋势, PRL治疗后较治疗前有降低趋势,血清5-HT、NE、E较治疗前有降低趋势,推测运用疏肝解郁法可能对PMS患者内分泌系统及神经系统有一定的调整作用。4.通过计算机SAS8.0软件包进行直线回归相关分析,结果:性激素水平和神经递质水平的变化与多个肝郁气滞症状相关,进一步证实情志因素在PMS发病中的作用。结论PMS患者发病多与学习、工作紧张,压力大,反感月经等影响情志变化的因素相关。肝气郁滞是PMS发病的重要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