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业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最为重大的问题之一。解决的不好,它不但会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很有可能加大两极分化,造成不稳定因素,为社会安全带来巨大隐患。一般而言,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依靠农业本身就可以解决;但要实现农民的富足,就不能离开科技的进步,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良性转移。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是一种历史现象,是各国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这就必然会有一些共同特点和一般规律,形成“共性”。同时,由于各国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不同,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也会有各自的特点,形成“个性”。在总结各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之共性的基础上,分析各国的特点,勾画出各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轨迹,“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据此为我国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有益借鉴。 本研究主要采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在参照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比较客观地分析了科学技术进步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之间的相互关系。运用科技哲学、社会学、管理学、统计学、经济学、数理统计、人口学等学科的知识,比较全面系统地探讨了在科技进步条件下,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可能性、可行性、基本路径等。据此对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进行实证研究。来关注就业、关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找出合理转移及利用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大量研究显示,科技进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在总体上对就业却未形成不利影响。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到城市就业乃至落户,这一方面是市场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化进程的产物,也是科技进步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是人们在比较预期收益和转移成本之后做出的理性选择,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通过对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现状的分析,作者提出:顺利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当前我们工作的最紧迫任务,也是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提出的必然要求。实现成功转移的途径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促进城市化建设;实现土地经营权的自由转让;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建立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