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大鼠骨骼肌急性钝挫伤后,按摩对损伤肌细胞膜修复相关蛋白dysferlin、annexin A1及MG53分布和表达的影响以及对骨骼肌强直性收缩张力的影响,探讨骨骼肌损伤后按摩促进损伤肌细胞膜修复的可能机制。方法:1、42只成年SD雄性大鼠采用随机抽取6只为正常对照组,剩余大鼠成功建立右下肢腓肠肌急性钝挫伤模型后,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18),包括自然恢复组和按摩治疗组。按摩治疗组在损伤后48h于损伤局部以垂直压力为5N,频率为120~150次/min的环形指揉法进行按摩治疗,治疗时间10min,每日一次;正常对照组和自然恢复组不做按摩治疗。每组分别于伤后7d、14d、21d三个时间点随机选取6只大鼠取材进行检测。HE染色观察损伤骨骼肌组织病理变化;免疫荧光双标记法标记dysferlin和annexin A1,并运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摄片定性观察其在细胞内分布及表达变化;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dysferlin、annexin A1和MG53蛋白表达量变化。2、28只成年SD雄性大鼠随机抽取4只为正常对照组,剩余大鼠相同方法建模后随机抽24只建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2组(n=12),包括自然恢复组和按摩治疗组。相同方法进行按摩治疗,每组分别于损伤后7d、14d、21d随机抽取4只进行骨骼肌强直收缩张力检测。结果:1、he染色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细胞形态规则,排列整齐,无炎性细胞浸润;损伤后7d,自然恢复组和按摩治疗组细胞形态均有明显变形,细胞出现崩解、萎缩,细胞间隙明显增大,炎性细胞明显浸润,两组对比无明显差异;损伤后14d,自然恢复组细胞明显崩解、萎缩,细胞间隙有明显结缔组织填充,而按摩治疗组细胞萎缩程度有所减轻,细胞排列相对紧密,可看到部分新生肌纤维和小血管;损伤后21d,自然恢复组出现部分新生肌细胞和小血管,细胞排列较为紊乱,细胞之间结缔组织交错明显,瘢痕组织已经形成,而按摩治疗组虽有少量结缔组织填充,但细胞形态已经有明显恢复,细胞排列整齐而紧密,新生血管明显。2、免疫荧光双标记结果: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定性观察发现:(1)正常对照组肌细胞中两种蛋白荧光信号主要分布于细胞膜上及近膜区域,强度较弱,两种蛋白荧光信号在细胞膜上无共表达现象;(2)损伤后各组各时间点细胞内两种蛋白荧光信号强度较正常对照组都明显增加,且信号呈弥散性分布。7d时该现象最为明显,且自然恢复组和按摩治疗组比较无明显差异;(3)随着时间点的变化,各组两种蛋白的荧光强度均减弱,其中在14d和21d时按摩治疗组荧光强度弱于自然恢复组;(4)随着时间点的变化,两种荧光信号在细胞膜上的共表达也随之增加,在21d时按摩治疗组共表达现象较自然恢复组显著。3、Western-Blot检测结果:(1)损伤后各组各时间点三种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随着时间的延长,各组dysferlin、annexin A1和MG53蛋白表达量逐渐降低,后一时间点与前一时间点比较,差异显著(P<0.05);(3)与自然恢复组相比,21d时按摩治疗组dysferlin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14d和21d时按摩治疗组annexin A1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7d、14d和21d时按摩治疗组MG53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4、强直性收缩张力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肌肉损伤后强直性收缩张力明显升高(P<0.05)。随着时间点的变化,自然恢复组和按摩治疗组强直性肌张力逐渐降低;7d和14d按摩治疗组强直性肌张力无明显差异(P>0.05);21d时按摩治疗组骨骼肌收缩张力接近正常组,与自然恢复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骨骼肌急性顿挫伤后,按摩对膜修复相关蛋白的分布和表达起到了一定的调控作用,具体情况表现为:(1)按摩增加了损伤肌细胞dysferlin、annexin A1在细胞膜上的共表达现象,促进了两种蛋白的相互绑定。(2)按摩治疗后,损伤肌细胞dysferlin、annexin A1和MG53蛋白表达量的变化规律与按摩抑制炎症反应发展规律相似,提示按摩促进损伤肌细胞膜的修复可能与按摩能减轻损伤局部炎症反应相关。以上情况说明按摩有助于促进损伤肌细胞膜的修复。此外,按摩能够降低损伤后骨骼肌强直收缩张力,从功能上加速了骨骼肌损伤的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