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首次诱导化疗后骨髓恢复时血小板计数反弹性升高超过正常水平与其临床特点及预后的关系,评估其作为AML预后指标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的选取自2015年06月至2019年09月之间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血液科住院治疗的明确诊断为急性髓系白血病(非M3)初诊患者共116例。探讨首次诱导化疗后血小板计数是否为AML的预后因素,再依据首次诱导化疗后血小板计数进行分组,并与影响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预后的其他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1)影响急性髓系白血病预后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首次诱导化疗后血小板计数>300×109/L与≤300×109/L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OS(统计值=9.221,P=0.002)及EFS(统计值=8.909,P=0.003)均有差异;年龄、初诊时白细胞计数、染色体、FLT3-ITD突变、CEBPA双突变、TP53突变、首次诱导化疗后是否缓解亦是影响AML患者预后的因素(P<0.05)。(2)将P<0.1的单因素纳入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HR=2.488,95%CI1.207-5.127,P=0.014)、复杂染色体核型(HR=0.144,95%CI0.052-0.397,P=0.000)、首次诱导未完全缓解(HR=2.551,95%CI1.295-5.027,P=0.007)、首次诱导化疗后血小板计数≤300×109/L(HR=2.857,95%CI1.175-6.944,P=0.021)是影响AML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60岁(HR=2.211,95%CI1.074-4.552,P=0.031)、复杂染色体核型(HR=0.165,95%CI0.059-0.462,P=0.001)、首次诱导未完全缓解(HR=4.097,95%CI1.966-8.537,P=0.000)、首次诱导化疗后血小板计数≤300×109/L(HR=2.619,95%CI1.070-6.406,P=0.035)是影响AML患者EFS的独立危险因素。(3)首次诱导化疗后血小板计数反弹性升高预测患者预后的最佳临界值为330×109/L,即RT330(敏感性0.935,特异性0.878,P=0.002)。(4)首次诱导化疗后RT330患者相较于无RT330患者,有更低的初诊时白细胞计数、FLT3-ITD突变率、预后分层不良比例、复发率和死亡率,以及更高的不伴FLT3-ITD的NPM1突变率、不伴FLT3-ITD的CEBPA双突变率、预后分层良好比例、CR率(P<0.05)。(5)化疗后血小板计数<330×109/L的患者中位总生存时间(OS)、无事件生存时间(EFS)分别为30和2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即RT330患者具有更好的预后,且是AML患者良好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OS:HR=0.393,95%CI 0.870-6.676,P=0.018;EFS:HR=0.402,95%CI0.869-6.531,P=0.021)。结论:(1)AML首次诱导化疗后血小板计数反弹性升高是影响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良好预后的独立因素。(2)AML首次诱导化疗后RT330的患者有更好的预后,是良好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且初诊时血小板计数相对减低。(3)RT330的发生与NCCN指南AML良好预后的影响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