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校师资队伍出现了“青年教师峰值”。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中40岁以下青年教师87.87万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5.88%。大学青年教师是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主要力量,其专业发展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发展,甚至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如何促进大学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是高校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而探究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是促进其专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依据。本文的核心是对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和精准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及其结构的理论分析、影响因素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与验证、大学青年教师分群体的影响因素特点分析等。在此基础上,探讨促进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建议。本文主要由以下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理论分析,包含文章的第1章到第3章,为全文研究做好了研究准备和理论铺垫。第1章引言,主要从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阐明本文的研究思路。第2章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以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为基础,对国内外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文献研究。本文借鉴现有研究成果,并针对现有研究中存在的综合视角少、对影响因素的量化研究不足等问题,开展了相关研究。第3章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及其结构的理论分析。本章以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特点研究为起点,借鉴生物生态系统理论的研究框架,将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归纳为社会环境、工作场所和个体三个层面,从外而内的逐层深入分析影响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呈现各影响因素对青年教师发展的作用。第二部分为模型构建和实证分析,包括文章的第4章到第5章。第4章为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与验证。将理论研究、专家审议、深度访谈的方法相结合,提出了影响因素测度指标。并以此为基础,编制了《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问卷》。对调查结果,采用最优尺度回归和信息熵的方法计算出各影响因素的重要性,筛选出18项测度指标构建影响因素模型。对模型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进行验证,并计算出影响因素各维度和各测度指标的作用效果。第5章为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状况和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本章对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总体状况、人口和组织特征变量的影响差异性进行分析,并以第四章建立的模型为基础,将大学青年教师“三分类”,着重对不同群体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结构性分析。研究主要采用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决策树、聚类分析和最优尺度回归等方法来进行。研究发现:大学青年教师对专业发展现状整体上满意度较高;专业发展满意度差异集中反映在不同职称、年龄和收入群体之间;大学青年教师的离职倾向高;离职倾向主要受职业认同、发展平台和空间和教师社会地位的影响;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在不同类别教师群体间的作用存在较大差异;随着青年教师资历的提高,工作场所层面影响因素的作用显著提升,而社会环境和个体层面因素的作用有所下降;中等资历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职业发展满意度差异较为明显,应成为关注的主体。第三部分为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为文章的第6章。第6章对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研究的主要结论进行总结。在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模型的指导下,结合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提出通过外部环境的创造、内部动力的激励以及对大学青年教师进行分类指导来共同促进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建议。最后提出本研究的局限和研究展望。本文的创新之处:一是从综合的研究视角出发,建立起了从社会环境、工作场所和个体三个层面来综合分析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框架;二是编制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状况和影响因素评价量表,综合利用信息熵、最优尺度回归、验证性因子分析、方差分析、决策树、聚类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构建起了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研究的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