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考试思想史研究是考试研究中一个亟待开拓的新领域。它对于推进高考制度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促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以及帮助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公务员考试制度,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论文以教育基本理论为指导,紧紧抓住考试思想这个中心议题,对“从孔子到孙中山”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学派和不同人物关于国家的考试制度、考试政策以及用考试来协调处理政治与教育、国家与社会、政府与个人之间的关系的理想、理论、方针和政策作了较系统的研究,研究这些理想、理论、方针和政策提出的社会背景以及对当时政治体制、经济文化、教育教学、社会心理等各方面的影响,并探讨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与规律。 全文共分七章。每个章节均根据不同时期考试思想发展的特点确立主题,以便可以从中明晰地看出中国考试思想发展的基本轮廓、历史进程、时代特点和可能的未来发展方向。 先秦考试重在试官任职,与官员的选拔、任用和考核有关。“诸子百家”力主选贤任能,“尚贤”思想是他们共同的考试理想和选拔人才的理论基础;秦以后至隋唐科举考试制度建立之前,其间盛行过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这些虽都不以“考试”作为人才选拔的主要手段和衡量尺度。但在重才思潮的推动下,考试观念恰好在此间初步形成并确立,属于考试思想发展的伟大转折时期;隋唐创建了以考试为核心的科举制,但此时有关考试的论述并不多,本章集中从其完备的考试制度以及帝王政治家、朝中大臣有关考试问题的议论及对考试弊端的批评中,研判考试制度建立的思想基础和人们对理想考试模式的历史诉求。 降至宋元时期,科举考试行已既久,制度上进一步完善,但科举取士与学校育才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考试思想也进入到一个需要对其进行深刻反思的阶段。为此,很多人不仅就诀定科举考试生死存亡的行废问题展开论争,同时还就考试科目、考试内容、录取方式以及科举考试与学校考试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做了更深层次的探讨。朱意还提出了自己的贡举政策新建议。一时考试思潮叠涌,考试改革运动蓬勃兴起,堪称是中国考试思想发展的黄金时期。 明清批判科举考试是主旋律。虽说统治者也以其政治权谋对科举考试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思想家、文学家还是明确地指出了科举考试存在的种种弊端以及对人才成长的消极影响;到近代,考试思想伴随着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和社会变革思潮的进一步发展,八股科举再次成为各派代表人物抨击的主要对象,并被视为是导致社会衰败的根本原因。因而,要求变革科举考试的呼声极为强烈,思想家提出了许多构想和办法。后随着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科举考试何去何从已现实地摆在了当政者的面前,废除科举考试终于被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 科举考试废除后,未能及时建立新的选官制度。孙中山以其独特的智慧和广阔的视野,重新确立了考试的崇高地位,提出了建立文官考试制度的重要理论,实现了考试思想的历史性跨越和制度创新。从此,中国考试思想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通过研究我们深刻体会到: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对考试问题的研究,涌~现出了一大批考试思想家和重视考试问题研究的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学家,他们都致力于从历史沿革和制度比较中找到带规律性的东西,以期彻底解诀所有与考试有关的问题。但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以往考试研究仍只注重科举考试的兴衰存废,而对于学校考试以及考试自身的理论建设重视不够。尽管如此,历史己经证明,和乡举里选、荐举等相比较,惟有考试才算是最公平的,以往对考试的诸多批评主要是针对考试的流弊而非考试本身,只要考试的科目、内容与方法、录取方式等能适应新形势不断加以改革,考试依然是深含着公平精神的有效选才方式。特别是许多己形成为议论焦点和公案的考试问题,古今都颇为相似,继续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对于我们从中探索考试发展的内在规律,更好地为当今考试改革服务,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