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随着经济社会需水量的逐步增加,经济社会与生态系统的用水矛盾日益突出。由于用水方式转变和技术进步所带动的节水空间越来越有限,水价在水资源管理中的作用逐步得到了重视。2011年中央1号文件中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水资源”、“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充分发挥水价的调节作用,兼顾效率和公平,大力促进节约用水和产业结构调整”,明确地指出了当前水价调节在水资源管理中的作用。目前,我国水价制定程序与管理制度还不甚合理,各地水资源费标准和水价偏低,尚未形成完善的供水价格比价关系和价格差价关系,使得水价作为市场杠杆调节水资源供求关系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如何针对区域水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特点,考虑不同用户的差别需求和承受能力,在保障基本用水公平的基础上,制定具有竞争效应的分门别类的多元化水价,形成较完善的供水价格体系,充分发挥价格的调节作用,引导和优化与产业结构相协调的用水消费结构,促进各类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是当前及未来水资源管理面临的重要任务和不能回避的关键问题。考虑目前水价体系存在的不足,结合水资源管理的实际需求,论文从水资源定价理论与方法方面开展研究,以推动水资源定价方法的完善、引导合理水价标准的制定、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完善了水资源价值理论。系统分析了东西方哲学、现代资产阶级学派、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价值理论,总结得出价值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内涵。结合水资源具有稀缺性、产权所有者以及使用效用等特点,提出了商品经济条件下水资源价值的内涵,指出水资源价值是水的固有特征,具有多重属性,在自然系统循环及经济社会系统使用过程中,水在其初始分配、综合开发、合理利用、有效保护的各个环节,体现出不同的价值属性,即:水的产权价值、劳动价值、使用价值和补偿价值,在商品经济中,这些属性可通过均衡价格来综合反映。(2)明确了水价形成机制。对水价制定过程中涉及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分析,系统阐述了水价构成、定价主体、定价原则、定价模式、水价制定程序、水价调整机制等内容。并基于价格形成机制的内涵,界定了水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的内涵:以将水资源要素纳入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促进用水公平、保护水资源为目标,以明确合理水价构成、确立定价主体、完善水价制定程序及调整机制为手段,所建立的有利于水资源合理配置、水行业可持续发展以及引导水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的水资源定价机制和水价管理体制。(3)提出了水资源费的测算方法。针对当前水资源费测算的难点问题,提出了水资源费的测算方法和途径。水资源价格应由水资源费、生产成本和水环境补偿费构成,在非市场经济条件下,水资源价格可通过影子价格来评价。根据水价的构成关系,影子价格扣除生产成本和环境补偿费之后剩余的部分即为水资源费。(4)构建了水资源定价模型。基于水资源价值理论以及供给价格和需求价格的平衡关系,构建了包含供给价格评价模块、需求价格评价模块和均衡价格评价模块的水资源定价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于北京市水资源价格测算分析中,确定了居民生活、农业灌溉、工业以及第三产业各部门的用水价格及其构成。模型既能充分保障水生产供应以及污水处理过程中的成本投入以及合理利润,又能体现用户的支付能力和承受能力。(5)构建了水资源价格政策模拟模型。基于一般均衡原理,将水资源要素纳入到要素供应体系中,并将水生产供应部门从企业中独立出来,构建了针对水资源问题的价格政策模拟模型(the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of Analysis&Simulation for Water Price Policy, WaGE),分析水资源价格水平变动、不同部门价格差价、政府补贴等条件变化对宏观经济体系的影响,为水资源价格模拟、转移支付、税收等问题提供政策分析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