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诗词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在诗的国度中,诗教传统源远流长。然而,诗词的现实地位以及当今诗教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从学生角度而言,许多学生并不喜欢诗词,他们改编诗词,以“戏仿”的方式消解诗词的高雅与含蓄;从教育角度而言,学校诗词教育裁剪掉了诗词的想象空间,抛弃了诗意。这就是当前学生的生存样态与学校诗词教育的现实。本研究从诗词教育的这种尴尬处境入手,通过对诗词教育的阅读文本与解读文本的深度剖析,探寻诗教现状形成的原因及解决之道。
由于教育内容是有限的知识,教育内容的编制是人的主体性活动,因此,不论是诗词选择还是诗词解读,都涉及到对知识价值的选择与认定。诗词教育的阅读文本与解读文本同社会控制紧密相连。社会控制包括两方面。一方面,诗词文本的编制反映了社会对教育内容的控制。诗词主题的选择、诗词数量的确定以及诗词内涵的解读等,多以社会价值为取向并反映了社会统治阶层的教育要求。另一方面,通过诗词文本实施教育又实现了对社会的控制。以经过价值选择与价值赋予的诗词文本教育学生,诗词的价值内涵与社会的教育要求被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形成群体性记忆与想象。因此,诗词教育的社会控制是通过文化符号实施的思想控制,它是在学生“共谋”与“认同”基础上实现的“柔性的强权”。
诗教社会控制功能的积极意义在于:它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得到传承,使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得以维护与传承,使学生形成强烈的社会认同感与集体归属感,从而增强社会凝聚力,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但是,过强的社会控制也会使诗词教育产生消极作用。强社会控制取向的教育使得诗词经典成为教条、诗词教育成为规训,从而导致诗意的丧失,使教育偏离其作为培养人的活动的本质属性。因此,诗词教育的社会控制功能必须保持合理的限度。
为找寻诗词教育中被放逐的诗意,需要改革诗教阅读文本与解读文本。在诗词选择方面,应在传承经典的基础上建构经典,敞亮诗词选择的视域,为诗词经典卸下其社会控制重担。在诗词内涵解读方面,应还原诗词的文艺性特点,发展学生独立、自由的理解、分析与批判能力。改革的本质目的在于:追寻教育活动的诗意,使教育成为超越现实和功利、充盈个性和自由的培养人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