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汽轮发电机组转子轴系和内燃机整机振动系统为例,围绕动力机械系统振动的部分主动施控(PAC)这一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相关特性研究,并根据控制对象的特点分别提出了部分模态施控(PMC)、部分坐标施控(PCC)和部分频带施控(PFC)的主动控制策略。文中首先在弹性连续体阶梯轴系扭振响应计算的基础上,根据各阶扭振模态响应的强弱,利用独立模态空间控制理论,进行了 PMC的理论分析和仿真计算。同时又对 PMC 应用过程中的某些特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对耦合问题、加权矩阵及稳定度参数的选取问题等,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措施和重要的参考依据。根据系统中某些关键部位对振动响应较高的要求,建立了以这些关键部位振动响应为变量构成的性能指标,以性能指标最小化为目标进行了 PCC 控制规律的推导和求取,并在理论分析指导下,完成了汽轮发电机组转子轴系扭振 PCC 控制效果的计算机仿真,得到了包括施控部位和无控部位在内的良好的整体控制效果。为验证 PMC 理论,在轴系扭振模拟实验台上对一台 200MW 汽轮发电机组转子轴系的扭振进行了 PMC 的主动控制模拟实验,取得了比较理想的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在对称于质心的四点支承安装的基础上,内燃机整机振动的能量主要集中在 x 自由度和( z ? β )两个自由度的耦合振动方面,同样适宜采用 PMC 控制技术。为了将有效的控制作用集中在最需要的地方,分析了频域内有关部分施控的特性,提出了 PFC 施控策略。根据 PFC 原理建立的性能指标是频率的函数,从而可以根据需要给予特定频带内额外的加权。在对内燃机整机振动的频域特性分析后,进行了内燃机整机振动 PFC控制过程的仿真计算,并最终取得较常数加权矩阵更为优化的控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