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影子银行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所谓影子银行,是指那些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却在一定程度上代替商业银行发挥职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体系。该体系以其复杂的产品结构,成功避开了商业银行的诸多限制,发挥着巨大的信用创造能力。影子银行以其高杠杆、高收益的特性丰富了社会融资方式,扩宽了企业和居民的投融资渠道,但其缺乏监管的特性也给金融体系带来了巨大风险。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影子银行不断发展壮大、规模迅速扩张。但由于我国金融体系尚不完善,影子银行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很大程度上是商业银行的补充,职能较单一,信用机制较简单,外加我国货币政策本身存在的缺陷,导致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工具及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产生了影响,并从利率、信贷、资产价格、汇率及财富效应五种渠道对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产生干扰,最终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本文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力求从一个崭新的视角,为加强我国影子银行监管体系及完善我国货币政策制度献计献策。本文首先对影子银行及货币政策进行了理论梳理,明确影子银行的概念和特征,并同时对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目标及其传导机制进行了阐述。其次,分析了我国影子银行的产生、构成及其信用创造机制,并按照其信用中介及信用担保职能将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划分为内部影子银行和外部影子银行。其中,内部影子银行来源于传统商业银行,主要包括委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和银信合作产品,其规模数据可通过公开网站直接获取;外部影子银行涉及的范围较广,涵盖的机构和产品种类较多,包括信托公司、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货币市场基金、私募基金以及不易观测的民间金融等,这部分影子银行规模难以核算,本文将基于宏观资金流量的视角,利用未观测信贷对外部影子银行规模进行测算。将影子银行体系分为内外两部分之和,以更加全面地测算我国影子银行规模。接着,分别通过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工具、中介目标及传导渠道的影响,分析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机理。之后,关于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本文运用VAR模型分析法,研究影子银行规模对货币供应量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利用单位根检验、稳定性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及方差分解的方法,实证分析影子银行规模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最后,对本文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并从完善影子银行监管体系和优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这两个角度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缓解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冲击,促进经济社会稳定持续发展。本文研究发现:影子银行规模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大于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并且存在长期效应。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机制增强了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引起货币供应量增加,使货币供应量各层次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削弱了央行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能力,最终影响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运行效率。影子银行规模的增长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这是由于其信用创造机制提高了我国金融市场效率,弥补了传统商业银行的不足,为企业和居民扩宽了融资渠道。长期来看,影子银行的发展有利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并最终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因此,应该从加强影子银行监管体系、完善货币政策目标和工具、优化传导渠道等方面调整我国货币政策制度,完善我国金融体系,使影子银行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