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根据介电响应理论以及镜反射模型,建立了离子在固体表面掠角散射的理论模型,并首先对氢离子与固体表面的相互作用过程进行了研究.在低速及高速近似下,分别采用局域场修正(local-field corrections,LFC)介电函数及仅与频率有关的局域介电函数,数值计算得到了氢离子在固体表面掠角散射轨迹及能量损失.将计算结果与相关的实验结果作了比较,发现入射速度很低时,离子的能量损失随入射角度的变化略有下降,而当速度很高时能量损失随入射角度的变大而有缓慢增加.基于氢离子的研究结果,本文进一步研究了重离子与固体表面的相互作用过程.为了考虑重离子核外电荷态分布,首次提出了面电荷分布的概念,对Brandt-Kitagawa的有效电荷理论模型进行了修正,保证了离子在固体表面产生电势的连续性.考虑到低速和高速离子在表面的电荷交换过程不同,基于具体的实验结果和与速度有关的电子剥离模型,提出了双指数模型和线性插值模型分别表示低速和高速离子的电离度演化过程,并分别采用了LFC和等离子极点近似(plasmon-pole approximation,PLA)介电函数,得到了与位置有关的表面自能和阻止本领的解析表示式,对重离子在固体表面的掠角散射轨迹和能量损失进行了计算,并和相应的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计算结果表明:低速重离子的能量损失随初始电荷态的升高而缓慢上升,却随入射角度的增加而缓慢下降,离子的电荷态和入射角度对离子的掠角散射轨迹和能量损失都有影响.另一方面,对于高速离子,由于入射角变大而使它进入到表面电子气较深,比低速离子更接近于表面第一层原子核,内壳层电子激发对阻止本领产生贡献,导致入射角度接近临界角度时,能量损失有缓慢增加.特别是,LFC介电函数考虑了固体表面电子气的关联交换相互作用,突破了随机相位近似(random phase approximation,RPA)介电响应理论的极限,对低速离子在固体表面电子气中的扰动进行了很好的描述.利用重离子在表面掠角散射时产生的动力学势,并采用量子力学的一阶含时微扰理论,首次建立了研究重离子掠角散射过程中表面电子发射的理论模型,其中固体中的电子状态由有限方势垒下的薛定谔方程获得.计算结果表明,表面等离子激发和衰变是高速离子掠角散射所引发的电子激发和发射的主要原因.而对低速离子,单电子激发是电子发射的主要机制.本文所给出的动力学电子发射的理论模型中,确实存在一个动力学阈值,当离子速度小于临界速度时,等离子激发不会发生.最后,本文首次建立了重分子离子在固体表面掠角散射的物理模型,给出了分子离子中单个离子之间的动力学相互作用势、相互作用力和屏蔽库仑力以及分子离子的阻止本领的解析表示式;模拟了分子离子的散射轨迹和库仑爆炸过程,并计算了散射过程中的能量损失,研究了散射过程中离子电荷态的变化和离子之间的邻近效应对它们的影响;考虑了分子轴在散射过程中的不同取向对分子离子掠角散射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