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城市化推进的过程中,能源需求剧增,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利用效率低下、消费结构不完善等逐渐成为了制约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国内已有的关于城市化与能源消费之间关系的研究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多以能源消费量为研究对象,较少地涉及到能源消费强度;并且已有的对能源消费强度的研究多是对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而研究城市化对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机制的文献较少。因此,本文采用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全面剖析城市化影响能源消费强度的作用机制。我国城市化发展所带来的产业结构升级、人力资本积累、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城市建设等投资需求增加以及经济规模扩大等能够通过改变对能源的总需求,即能源消费总量,对各种能源的需求,即能源消费结构,以及对能源的使用效率,来最终影响到能源消费强度。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文章采用了2005-2013年除西藏和港澳台地区以外的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了城市化影响能源消费强度的静态和动态面板模型以考察城市化对能源消费强度的总体影响,同时基于城市化对能源消费强度影响机制的理论分析,借鉴中介作用检验的回归方法,构建了城市化影响能源消费强度作用机制的模型,分别在全国层面和分地区层面上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全国还是在地区层面,我国城市化的发展都有利于降低能源消费强度,提高能源消费效率,同时验证了理论分析中的五个效应城市化影响能源消费强度的主要渠道。全国层面上,城市化降低能源消费强度的主要动力来自于人力资本的积累、能源消费结构的改善和经济规模的扩大,其中经济规模效应的作用最明显;人力资本效应和能源消费结构效应不够显著,说明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还没有充分地发挥人力资本积累对能源消费强度增长的抑制作用。城市建设等投资需求的增加是增加能源消费强度的主要动力。由于第二产业规模相对较大,能源利用效率较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偏向于能耗较大的行业,最终导致城市化并没有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能源消费强度的降低。不同区域城市化影响能源消费强度的作用机制存在着异同。相同点表现在:城市化的经济规模效应和能源消费结构效应均是降低能源消费强度的主要途径,前者作用程度较强,后者不够显著,并且西部地区的经济规模效应强于东部和中部。投资效应是增加能源消费强度的主要动力,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在积极推进地区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大幅度增加,加速了能源消费强度的增长。不同点表现在:只有在西部地区人力资本积累是城市化降低能源消费强度增长的一条有效途径。此外,虽然三大区域的产业结构效应均为正,但是内部原因存在着差异。东部地区代表产业结构的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的提升均可以降低能源消费强度,但是由于城市化对二、三产业的影响不同,第三产业有限的节能效应被第二产业正向作用完全抵消。中部和西部地区相类似,还处于城市化发展的中前期阶段,二产的规模相对较大,能源利用效率低下,并承接了许多从东部转移高耗能产业,使得产业结构效应增加能源消费强度。根据理论和实证的分析结果,文章最后提出为了降低能源消费强度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所要关注的问题: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信息、咨询、金融等新兴产业;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大教育投入,加强节能教育宣传力度;适度控制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充分考虑地区差异,相关政策要区别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