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是一种海洋中广泛分布的致病菌,常寄生于虾、泥蟹和贝类等水产产品,影响生产。同时,如果食用了感染副溶血性弧菌的食物,容易引起人类肠胃疾病,它也是人体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之一。另一方面,抗生素的使用是目前副溶血性弧菌等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主要防控手段之一。但是,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生物膜结构的形成,又为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抗生素防治带来阻碍。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是一种海洋中广泛分布的致病菌,常寄生于虾、泥蟹和贝类等水产产品,影响生产。同时,如果食用了感染副溶血性弧菌的食物,容易引起人类肠胃疾病,它也是人体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之一。另一方面,抗生素的使用是目前副溶血性弧菌等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主要防控手段之一。但是,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生物膜结构的形成,又为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抗生素防治带来阻碍。因此,为探究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膜形成过程机制,并对其生物膜防控手段进行研究。本课题以实验室保存的六株副溶血性弧菌作为出发菌株对成膜趋势进行测定,筛选出了两株成膜能力差异较大的菌株进一步分析,探究影响其生物膜动态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实验研究了六株不同的副溶血性弧菌的生物膜形成趋势,选定了两株生物膜形成差异菌株(ATCC 17802和VP-0)作为实验材料。实验测定了两株生物膜差异菌株(ATCC 17802和VP-0)的胞外多糖,胞外蛋白,信号分子AI-2,细胞渗透性和生物膜微观形态等生理指标,明确了生物膜差异菌株的动态形成过程。结果显示,两株供试菌生物膜形成过程,0 h~12 h为可逆粘附阶段,12 h~48 h为不可逆粘附和微菌落形成阶段,48 h~72 h为成熟阶段,72 h~144 h为解离阶段。ATCC 17802胞外多糖和胞外蛋白在生物膜成熟期分泌量分别是VP-0的1.67倍和2.3倍,在生物膜形成过程中信号分子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是两株菌生物膜的形成趋势与各自AI-2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两株菌在生物膜成熟期0 h~72 h保持较高的渗透性,且ATCC17802渗透性始终高于VP-0,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ATCC 17802呈现更聚集状态。(2)为了对生物膜动态形成机制开展进一步研究,对ATCC 17802三个阶段的生物膜菌进行转录组测序。三个处理组(72 h vs 8 h,48 h vs 8 h和72 h vs48 h)分别鉴别出802、1061和267个显著性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分别有506、655和96个差异基因下调,296、406和171个差异基因上调。通过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可知,生物膜成熟后期,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到的化合物合成、蛋白质代谢过程中。在可逆粘附期(8 h)阶段,副溶血性弧菌通过AI-2的合成与累积,调节一系列级联反应。进入生物膜成熟前期(48 h),其代谢相关基因上调,鞭毛相关基因下调,运动能力减弱,转运蛋白编码基因上调,胞外聚合物分泌增加;在生物膜成熟后期(72 h),细菌代谢相关基因减少,寡肽转运蛋白基因下调,耐药性增加。这些研究结果为生物膜形成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理论支持。(3)对植物精油的研究中,筛选出抑菌效果较好的山苍子精油(Litsea cubeba essential oil,LCEO),作为研究材料。通过实验测定LCEO和几种常用抗生素对副溶血性弧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药物联用的分数抑菌浓度指数(FICI)值,分析了LCEO和抗生素的抑菌效果与联用特性。为了进一步探究LCEO及其与抗生素联用后对副溶血性弧菌的抗菌活性,分别测定了不同处理条件下,副溶血性弧菌游离菌的生长特性,以及细胞膜壁完整性等相关指标,并结合透射电镜对细胞膜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LCEO的MIC值为1024μg/m L,LCEO与四环素或盐酸土霉素联用的FICI值分别为0.3125和0.75,表现为协同和相加作用。并且,LCEO可通过降低细胞表面疏水性和胞外多糖的含量,对生物膜的生长抑制和清除具有一定的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远端通过导管推越技术(Advancing a distal access catheter over the stent retriever,ADVANCE技术)是在支架取栓的基础上,推进中间导管至支架远端进行取栓的一种取栓技术。我们的目的是探索这种取栓技术的初步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9年7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行机械取栓术的患者,以大脑中动脉M1段或颈内动合
目的:观察瑞马唑仑对施行无痛结肠镜的老年患者膈肌运动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无痛结肠镜检查的老年患者80例,随机分为R组和P组。R组以瑞马唑仑0.2mg/kg实施镇静,P组以丙泊酚1.5~2mg/kg实施镇静,若镇静深度无法满足要求,则以0.05~0.1mg/kg/次追加瑞马唑仑或0.5~1mg/kg/次追加丙泊酚,直至达到满意镇静深度。分别于进入检查室麻醉前(T0)、注射镇静药物后Ramsay评分
背景:手术切缘对肝细胞癌(HCC)术后复发和预后影响存在较大争议。中国肝癌患者大多合并肝硬化,因而手术治疗常采用非解剖性切除(NAR),但有关NAR的切缘对术后复发和预后影响的研究却较少。目的:研究手术切缘对肝癌NAR患者术后复发及预后的影响,并探讨肝癌NAR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及复发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230例肝癌NAR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切缘的距离分为窄切缘
背景:乳腺癌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位居恶性肿瘤首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导致乳腺癌患者不良预后的原因主要包括:治疗后的复发与转移,产生耐药,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标志物。因此,乳腺癌的防治研究形势迫切。深入研究乳腺癌发生发展及耐药的分子机制,在临床应用上为乳腺癌的分子诊断和靶向治疗寻找新的靶点,对乳腺癌的临床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自噬是一种高度保留的溶酶体介导的分解代谢及细胞内转运途径,广泛存
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已经严重受到了缺水问题的制约,通过大量的治水资料和实践经验可以发现,水资源优化配置是一种直接、有效地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措施。我国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以上,以灌溉用水为主。但灌溉用水效率仅为56.5%,水浪费严重。因此,科学计划灌溉用水过程,合理分配灌溉用水比例,建立灌溉用水优化配置模型,不仅可以高效地利用水资源,还能够促进区域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针对水资源供需不
最近几年,无人机研究进行快速的迭代创新,从大型无人机到小型无人机,从单机到蜂群,横跨多种领域以及机型。智能无人机逐渐成为了研究的重点方向,在自主搜救、复杂环境自搜索等领域上有着广泛应用。目前ARM+GPU双核架构成为了无人机使用的主流,因为可以进行高性能实时图像处理颇受青睐。旋翼无人机对功耗以及实时反应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特别是在目标检测模块,需要低功耗、快速识别,因此对软硬件架构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上呼吸道插管是重要的抢救措施,具有通气效果可靠,插管时间短,技术要求适中等特点。然而,气管插管完全依赖医生的熟练度,经验缺失的麻醉师首次插管的成功率低,面对感染性疾病患者可能造成医生感染,无法做到封闭式插管。机器人插管能够减轻医生的工作强度,保证医生的安全性和提高插管成功率。目前市场上现有上呼吸道模型的颞下颌关节过于简化,与人体颞下颌关节差异性较大,不能够满足机器人插管实验要求。本文以上呼吸道三维
计算机视觉(Computer Vision,简称CV)领域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简称SAR)图像的智能化解译进程。而其中的深度学习方法(Deep Learning,简称DL)由于自身充分挖掘数据的先验信息能力而被广泛运用。当前很多深度学习的方法运用于SAR图像舰船目标检测任务中且均能取得不错的效果,但其中缺乏了很多关于深度学习的方法与SA
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度学习也被应用到研究的各个领域。图像分类是一个经典的研究内容,使用深度学习技术完成图像分类任务一般需要依靠大规模的数据集,无法获得大规模数据集时,分类模型的训练就会受到限制。研究人员通过小样本学习方法解决了样本图像不足时分类模型训练的问题。图神经网络是小样本学习的一个重要模型,该模型通过特征提取网络提取小样本图像特征,然后将其作为图卷积网络中的节点,通过图卷积操作进行
认知雷达改变了传统雷达相对固定的信号发射与处理方式,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与反馈,实现了雷达系统的闭环结构,能够更好地适应复杂的电磁环境。针对机动目标跟踪的认知雷达波形选择算法,能够在发射端智能地调整波形参数,有利于提高雷达的跟踪性能。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为基于认知雷达的相关理论,针对机动目标跟踪,通过优化算法,实现对发射波形的最优选择。在目标跟踪过程中,通过遍历波形库计算代价函数,寻找最优波形,降低跟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