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明确新疆红枣缩果病和枣果黑斑病病菌主要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同时对获得的主要病原菌产生毒素的种类和含量进行分析,并对病原菌毒素导致红枣发病的机制进行分析,为新疆红枣黑斑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从新疆主要红枣种植区采集典型枣缩果病和枣果黑斑病病果实样品,进行分离、纯化,并离体测定各分离菌株的致病性。采用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rDNA-ITS、EF-1α、β-tubulin和Actin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主要病原菌进行鉴定,确定病原菌种类,筛选出差异较大的代表菌株。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代表菌株主要毒素种类及含量,并对病原物粗毒素致病机理进行研究。结果:1、从新疆红枣主要种植区哈密、阿克苏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分别采集红枣缩果病样品95份和枣果黑斑病样品77份。从缩果病样品中分离获得90株分离物,从枣果黑斑病样品中分离获得49株分离物。在139株分离物中,链格孢菌131株,占94.25%;镰刀菌6株,占4.32%;青霉菌2株,占1.44%。将分离物离体接种健康枣果,进行致病性测定,仅链格孢属菌可致枣果发病,说明链格孢菌是这两种病害的主要致病菌。2、通过代表菌株形态学鉴定,再结合18S rDNA-ITS、EF-1α和、β-tubulin和Actin四个基因的序列分析,最后将缩果病原菌和黑斑病菌鉴定为交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Fries)Keissle。3、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10株交链格孢菌(A.alternata)代表菌株的4种主要链格孢菌毒素:链格孢酚(alternariol,AOH)、交链格孢酚单甲醚(alternariol monomethyl ether,AME)、交链孢烯(altenuene,ALT)和细交链格孢菌酮酸(tenuazonic acid,TeA)。研究结果表明TeA、ALT、AME和AOH在不同发病程度枣果和人工接种条件下均有检出,其中TeA检出含量最高,范围为3.1×103-5.5×103mg/kg;AME、AOH和ALT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6-6.4×102mg/kg,1.2-3.8×102mg/kg和0.09-5.08mg/kg。试验证明这两种病害的主要致病菌交链格孢菌(A.alternate)均可产生链格孢菌毒素,且产毒量高,危害严重,患病枣果无法安全食用,极大地影响了新疆红枣的产量及商品价值。4、通过交链格孢菌粗毒素对枣叶叶绿素含量、细胞膜透性、酶活、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进行致病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链格孢菌粗毒素处理枣叶后,叶绿素a含量无显著变化,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均降低,其中代表菌株为菌株hm-35,hm-24;枣叶电解质渗漏,细胞膜透性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强,电导率增强了一倍,枣叶细胞壁受到破坏;CAT、POD作为具有清除活性氧作用的防御酶,酶活显著降低,细胞内活性氧积累,细胞组织受到破坏;MDA活性降低,菌株92-3-1活性最低,为5.54U/mgprot,活性氧降低,起补偿作用;蔗糖、果糖和葡萄糖含量,大部分菌株均有小幅度增大,可溶性糖含量均增长,且增长幅度大,表明呼吸作用增强,营养物质发生消耗。